呜咽的狂风,是这片冰雪世界唯一的主旋律,如同万千冤魂在永无止境地哀嚎。放眼望去,唯有白,吞噬一切的白。天是浑浊的灰白,地是死寂的苍白,更大的风雪如同厚重的幔帐,一层层覆盖下来,将时间与空间都冻结在这片绝对的荒芜之中。雪屑不是飘落,而是被无形的巨力鞭挞着,横着、斜着、打着旋地疯狂抽击虚空,发出尖锐的嘶鸣。这里没有生命,没有温度,只有永恒的酷寒与足以撕裂灵魂的风啸。
然而,在这片仿佛连光线都能冻毙的绝域深处,却固执地存在着一点微光。那光并不耀眼,甚至有些黯淡,在漫天风雪中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熄灭。可它终究存在着,如同无尽黑暗海渊中唯一的一座灯塔,顽强地对抗着整个世界的死寂。靠近些看,那是一栋极其简陋、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小房子。四四方方,仅有十丈见方,像是孩童用巨大的积木随意搭成,与这浩瀚无垠的冰原相比,渺小得如同沙砾。墙体呈现出被风雪侵蚀了千万年的枯木色泽,斑驳而沧桑。唯一的一扇房门,是沉重的、看不出年岁的暗沉木料,此刻却被一股流动不息的、仿佛拥有生命般的黑紫色能量彻底封印。那能量如同粘稠的墨汁,又似活着的阴影,在门板上蜿蜒蠕动,形成一个复杂而诡异的符文,散发出隔绝一切、冻结灵魂的森然气息,将内外彻底化为两个世界。
若有人能穿透那黑紫色的封印,推开那沉重的木门,便会惊骇地发现,门内并非是预想中通仄寒冷的狭小空间,而是……另外一个维度。小小的房门,竟是一道不可思议的空间界碑!门内,是一片难以估量其广阔的、静谧而肃穆的领域。这里没有风雪,没有严寒,只有高不见顶、仿佛支撑着天穹的穹隆,以及一排排、一列列,如同沉默的钢铁森林般,向着视野尽头无限延伸的巨大书架。
这些书架,非金非木,材质似玉又似骨,泛着温润而古老的微光。它们整齐地排列着,构成了一条条深邃无垠的通道,行走其间,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敬畏。书架之上,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地陈列着无数的载体——有散发着竹木清香的古老竹简,以玄奥的绳结系着;有温润剔透、内蕴灵光的各色玉简,静静流淌着信息的光晕;甚至还有一些以不知名兽皮鞣制、散发着蛮荒气息的卷轴,以及少数几块铭刻着扭曲象形文字的龟甲或骨片。
这,便是楚阳的灵识海所化的识海世界。外间那片吞噬一切的冰雪荒原,正是他为了抵御某种难以想象的侵蚀或痛苦,主动将自身灵识冰封、陷入最深层次沉寂的外在显化。他将所有的意识、感知、乃至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都彻底冻结,只为了守护这最后的核心——这间小木屋,以及屋内承载着他一切的根本。
书架之上,那无数的竹简、玉简、卷轴……它们并非死物,而是楚阳自混沌初开、诞生了最原始的意识微粒以来,所有记忆信息的具象化实体。从他还是生长在幽深山谷、汲取日月精华、懵懂感知世界的百万年灵药时期,那每一缕阳光的温暖,每一滴雨露的甘霖,每一次风吹草动的细微声响,都被时光铭刻,化作了最古老的竹简;到后来,那场惊天变故,他意外占据了那具九岁身死,落入寒潭的“楚阳”的肉身,以全新的身份踏入这纷扰红尘、修行世界。从此,玉简的数量开始激增,记录着作为“楚阳”的一切:初入玄灵门的忐忑与好奇,浩然峰上的苦修与欢笑,与师友的相聚别离,一次次险死还生的厮杀搏斗,获得至宝的机缘巧合,爱恨情仇的刻骨铭心……所有的一切,无论巨细,无论悲喜,都被忠实地记录、归档,存放在这无垠的书架之上,构成了“楚阳”这个存在的全部基石。这里的每一片竹简,每一枚玉简,都是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之所以为“他”的证明。
穿过这片由记忆构成的、望不到尽头的书架森林,抵达这片识海空间的中心区域。景象豁然开朗,一个巨大的、直径约百丈的圆形黑色石台静静地坐落于此。石台不知由何种材质铸成,非但不反光,反而像是能够吸收周围一切光线,呈现出一种极致的、沉静的“黑”。台面光滑如镜,隐约倒映着上方虚无的穹顶,却又仿佛连接着更深沉的未知。
石台之上,别无他物,唯有三件物品,呈“品”字形,在离台面三尺的虚空中静静悬浮,各自散发着独特而玄妙的韵律。
左边第一件,是一柄样式极其古朴的长剑。剑身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玄白之色,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如同透明的琉璃,又似流动的光晕,总是在不断地变化、重组,没有一刻保持着具体的形体。时而,它会散开,化作亿万缕细微到极致的、如同呼吸般脉动的纯白剑气,丝丝缕缕,缭绕盘旋,仿佛蕴含着天地间至纯至锐的剑道真解;时而又会受无形之力牵引,骤然凝聚,复归为一柄浑然天成的长剑形态,剑锋所指,连周围虚无的空间都隐隐产生扭曲的波纹。此物,正是与楚阳命运交织、相伴相随的先天至宝——剑十三!此刻的它,并非实体,而是其在楚阳灵识海中投射的意识具象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间那件物品,则是一枚约莫龙眼大小的漆黑色珠子。它静默无声,毫不起眼,若非悬浮空中,几乎要与下方的黑色石台融为一体。然而,仔细感知,便能发现这珠子的不凡。它表面光滑无比,仿佛打磨到极致的黑曜石,但内部却仿佛蕴藏着一片混沌未开的宇宙。一道道兼具各种法则波动的能量涟漪,正以它为中心,持续不断地、温和而坚定地向四周扩散开来。那涟漪之中,时而闪过地水火风的原始躁动,时而流转着时空生灭的宏大轨迹,时而蕴含着阴阳五行的轮转平衡……包罗万象,仿佛是一切法则的源头与归宿。这,便是连楚阳自己也未能完全勘透其奥秘的混沌至宝——混沌珠的意识具象体。
最右边的物件,则是一座散发着厚重、庄严气息的玄黄色小塔。塔分九层,每一层的檐角都微微上翘,勾勒出玄奥的弧度,塔身之上,隐隐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虚影流转,仿佛承载着一方完整的天地。它静静地悬浮着,散发出万法不侵、永恒不动的稳固道韵,正是那件以防御着称、来历神秘的先天灵宝——玄黄塔的意识具象体。
此地的剑十三和玄黄塔,包括混沌珠,都并非它们的本体,而是这三件先天至宝在认楚阳为主后,于其灵识海中自然凝聚而成的意识具象体。这便如同凡人武夫与神兵利器之间滴血认主后产生的那一丝心血联系,但层次更高,联系更为紧密玄妙。只要这灵识海中还存在着这具象体,便意味着,从最根本的“灵性”层面,这三件宝物依然归属于楚阳,与其神魂绑定。
在修行界中,法宝认主,尤其是高阶法宝,通常会在修士的灵识海中留下独特的印记,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或许是法宝的微缩虚影,或许是一道符印,或许是一点灵光。有了这东西,再加上铭刻在法宝本体内部的修士灵识印记,便构成了双重保险。即便法宝不幸被敌人夺走,对方若想强行抹去原主人的印记,彻底掌控法宝,也需耗费极大的心力与时间,绝非易事。
而像剑十三、玄黄塔、混沌珠这类已然超脱凡俗、位列先天级别的重宝,一旦认主,其在修士灵识海中形成的,便不再是简单的印记,而是更为完整、更具灵性的“意识具象体”。这具象体几乎可以看作是法宝“真灵”在主人识海中的一个分身或投影。正常情况下,只要修士不死,神魂不灭,这意识具象体便会一直存在,并维持着对法宝本体的绝对控制权。外人即便得到了法宝本体,也无法越过这重障碍轻易使用,强行炼化甚至会遭到法宝灵性的反噬。这,便是高等阶法宝难以被夺取和使用的根本原因之一。
那么,真正的剑十三、玄黄塔本体,又存在于何处?它们实际上的形体,正安然存放在楚阳自身开辟的、独立于外界的灵旋空间之中。那是一个更为隐秘、更为安全的储物维度,与修士的丹田、经脉息息相关。
由此,便引出了一个简而易懂,却又至关重要的关联:高等阶法宝的意识体(具象体)存在于修士的灵识海中,而其真实的形体(本体)则存放于修士的灵旋空间内。如此,修士对敌时,只需灵识意念一动,便可瞬间勾连灵识海中的法宝意识体,再通过意识体与本体之间那超越空间距离的神秘联系,直接对灵旋空间内的法宝本体下达指令,从而达到近乎“念动即发”、如臂指使的快速控制效果。心之所至,剑已及身,这便是高阶修士御使本命法宝时迅捷无比的奥秘所在。
然而,这套看似完美的体系,却也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限制,或者说,是所有修为不足却拥有重宝的修士共同面临的困境。那便是,终究是修士的“意念”在通过“意识体”向“本体”下达指令,而非法宝本体的意识体直接来控制和发动攻击。这中间多了一层“转译”和“传递”的过程。
很多时候,由于修士自身修为境界、灵识强度、以及对法宝蕴含的大道法则理解深度的不足,导致这种“转译”和“传递”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就像是一个稚童,即便手握传国玉玺,也无法真正号令天下;一个凡人,即便得到神弓,也拉不开那千斤弓弦。其结果便是,虽然法宝等阶极高,威力无穷,但修为低微的修士驱使法宝时,所能激发出的力量,往往远不能达到法宝的理想威能,甚至连其真正力量的万分之一都难以发挥,有时甚至会因为无法精准操控而导致力量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