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是下下周一。”沈逸指向日程末尾,“排位赛结束后,我们有四十八小时缓冲期。”
“可否在比赛间隙插入线上预热?”苏瑶追问,“比如赛后采访后直接切入宣传短片?”
“可以,但内容必须提前送审。”沈逸补充,“且不得使用‘夜莺’第一视角画面,只允许战术图解与声纹标识。”
苏瑶点头,调出宣传素材库预览界面。一段动态视频正在加载:抽象化的战场网格中,一道银色轨迹穿梭于红蓝阵营之间,旁白低沉:“当所有人看向正面战场,真正的杀机,早已埋伏在时间的缝隙里。”
“这是初步概念片。”她说,“我们想用‘时间刺客’作为系列标签。”
沈逸盯着那道银色轨迹,系统瞬间比对——轨迹路径与他昨日在模拟空间中推演的“三重延迟切入”方案高度重合。他没有点破,只道:“标签可以,但解释权在我。‘时间刺客’不是风格包装,而是对技能冷却与走位节奏的极致把控。”
“明白。”苏瑶关闭视频,“我们不会模糊技术本质。”
分歧在宣传内容的构成比例上再度浮现。苏瑶团队建议加入“玩家挑战环节”,即现场观众通过简易操作台复刻经典战术决策,增强参与感。沈逸则坚持此类环节不得超过总时长的百分之二十。
“超过这个比例,就成了游戏厅表演。”他语气冷静,“我不是来秀反应速度的。”
“但趣味性能拉低理解门槛。”苏瑶坚持,“否则,普通玩家会觉得内容过于艰深。”
“艰深不是问题。”沈逸反问,“如果连基本战术逻辑都要靠游戏化包装才能传播,那我们做的就不是教育,是娱乐。”
空气短暂凝滞。苏瑶低头翻页,笔尖在纸上停顿数秒。最终,她抬眼:“折中方案:挑战环节保留,但题目由你设计,且每道题后必须附带不少于两分钟的原理拆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沈逸思索片刻,点头:“可以。但题目难度不低于钻石段位实战标准。”
“成交。”苏瑶在协议草案上划下确认线。
最后的争议落在活动流程细节。苏瑶提出希望在公开课结尾设置“签名合影环节”,以增强粉丝粘性。沈逸当即摇头:“不露脸,不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