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日当天,竞技中心外排起长队。全息投影在空中滚动播放着往届职业赛的精彩片段,人群喧哗,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沈逸站在观察区,戴着普通战术耳机,没有开启身份识别权限。他要以最原始的方式,看清楚每一个走进赛场的人。
第一轮筛选在虚拟舱内进行。系统随机生成三张高复杂度地图,选手需在十分钟内完成生存挑战。AI行为模式经过加密调整,部分技能判定存在毫秒级偏移,普通玩家难以察觉,却是检验“直觉预判力”的试金石。
一百二十七人中,仅有三十九人完成全部任务。
第二轮开始前,沈逸亲自修改了禁用角色池。他移除了当前版本最强的两名输出位,加入三个冷门但机制复杂的辅助型角色。现场一片哗然,有人低声抱怨,有人迅速调整出装思路。
比赛进行到第三场时,一个瘦高的年轻人引起了观察区的注意。他操控的角色是一名极少有人使用的音波系控场者,技能释放节奏看似杂乱,实则每一波音浪都精准卡在AI移动节点的判定间隙。一次团战中,他故意空放一次大招,诱使敌方刺客突进,随即在0.2秒内切换技能序列,用一次反向震荡波将对手震入己方埋伏圈。
“这个人……”林悦凑近监控屏,“他不是在打技能,是在打‘预期’。”
沈逸没有回应,而是打开了“策略模拟空间”的实时推演界面。系统以该选手的操作数据为输入,进行百次对抗模拟。胜率曲线稳定上升,最终停在78.6%。
“把他放进第三轮。”
第三轮,团队协作模拟。八名候选人被随机分为两队,对抗由系统驱动的“影袭级”AI战队。地图为“断崖回廊”,地形狭窄,视野受限,AI采用高频压制战术,三名远程单位轮流点控,节奏极快。
比赛进行到第四分钟,局势崩坏。红方团队被压制在西南角,两名成员接连倒地,剩余三人血量危急。
就在此时,那名操控音波控场者的选手突然切换频道,语速平稳:“东侧岩柱后有三秒安全窗口,主坦压血,法师后撤两步,等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