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对抗重启。
这一次,当“铁幕”AI再次突袭,预警日志刚浮现,林悦的角色便主动脱离主战场,带领辅助位向枢纽方向移动。她的操作没有迟疑,技能衔接比平时快了半拍。系统判定:响应效率提升41%,决策延迟下降至0.3秒。
沈逸调出“指挥链断裂”压力测试模块,强制切断主指挥频道30秒。团队在无指令状态下完成了资源点反抢,虽然损失了一名队员,但整体节奏未崩。
“可以。”他在数据面板上标记,“去中心化作战,初步可行。”
但新的问题浮现。连续四小时的高强度模拟运行后,系统核心模块性能衰减达到0.3%。推演精度虽仍在安全阈值内,但AI行为的微小偏差已开始累积。比如“影刃”AI在信任值下降时的语音提示,比预设延迟了0.2秒,导致队员误判其情绪状态,提前发动了本应规避的强攻。
“不能再拖。”沈逸调出“碎片收集兑换”界面,两枚低阶碎片悬浮在虚拟格中。他选定兑换项:【神经同步校准程序】。程序注入后,系统性能曲线迅速回稳,推演误差率从0.3%降至0.07%。
“最后一次。”
第三轮对抗开始前,他重新调整了“狂龙”AI的进攻节奏,在固定模式中加入0.3秒随机扰动。这种非规律性变化,能有效测试队员的实时应变能力,而非依赖预判。
战斗在第8分17秒进入白热化。三方在龙巢入口形成对峙,“狂龙”AI释放控制技能的瞬间,林悦的角色突然前压,利用地形卡位将对方主力分割。这一操作不在原定战术中,却是她在前两轮训练中自主形成的应对模式。
“干得好。”沈逸轻声说。
团战结束,己方以微弱优势守住资源点。系统生成最终评估报告:
【战术执行断层率:下降至12%】
【心理压迫下决策延迟:缩短至0.4秒】
【去中心化作战成功率:76.3%】
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