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尝试,二十七秒时崩溃。一名队员提前触发技能,打乱整体节奏,导致后方掩护脱节,三人被判定阵亡。
“停。”沈逸按下终止键,“不是技能问题,是节奏感。你们还在等信号,而不是同步行动。”
第二次,撑到一分四十一秒。但关键节点处,双线夹击未能合拢,敌方AI抓住空隙反扑,团灭。
第三次、第四次……失败接踵而至。
有人喘着气摘下头环:“这节奏根本没法打,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就是因为难,才要练。”沈逸重新载入场景,“他们盯的是我们的战术,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我们在高压下的反应一致性。再试。”
第五轮,两分零七秒,首次接近目标。
第六轮,两分五十八秒,几乎完成闭环。
直到第七轮,三分钟整,系统判定任务成功。战术板自动记录下最终操作波形图——七人的神经响应曲线在关键时刻几乎完全重合,误差仅为0.08秒。
训练舱内一片寂静。
片刻后,有人低声说:“刚才……好像真的融为一体了。”
沈逸没有回应。他调出压力反馈模块,将下一阶段难度等级上调至9.5级,并加入随机干扰项:环境震荡、信号延迟、虚假指令植入。
“再来。”他说,“真正的战场,不会给我们适应的时间。”
新一轮训练开始。这一次,每一次重置都伴随着更严苛的条件。有人因反应迟缓被强制退出,有人在高强度同步中出现轻微眩晕症状,但无人提出终止。
林悦站在监控台前,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生理指标,额角渗出细汗。她知道,这种训练方式正在逼近人体极限。但她也清楚,面对那个能删除系统能力的装置,常规打法早已无效。
唯有极致的配合,才能撕开一道缝隙。
最后一轮结束时,全员达成零失误。战术板静默三秒后,弹出绿色标识:**团队同步率达标,新战术可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