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改了反馈机制。”沈逸说,“以后护具穿到位,会通过触觉提醒你,不用再低头看状态灯。”
她试了几次,活动手腕,点头:“确实快了。”
陈宇把耳麦戴回去,突然问:“姿态限制器呢?你说要给我装。”
沈逸从收纳格取出一个扁平贴片,只有指甲大小,背面带有微电流释放点。他递给陈宇:“贴在腰带内侧,预设角度是十五度。超过这个幅度,它会给你一点刺激,强迫你收动作。”
“疼吗?”林悦问。
“不会伤人。”沈逸打开调试界面,“阈值可以调,先从最低档开始。”
陈宇没再多问,直接把贴片固定好,测试性地做了个诱敌转身动作。他的右腿刚抬起一半,腰侧就传来一阵轻微刺感,像是被静电打了一下。他皱了下眉,但动作立刻缩了回来。
“有效。”他说。
接下来是交接空档的问题。0.7秒看似短暂,但在真实战场上,足够远程火力锁定并完成射击准备。
沈逸调出“呼吸同步协议”训练模块,将耳麦接入节拍引导系统。每轮呼气结束前0.3秒,耳麦会发出一次极短的低频音,提示接替者准备移动。
“你们两个来一遍。”他说。
林悦和陈宇站到模拟区两侧。陈宇蹲伏观察,林悦在后方待命。当耳麦提示音响起,陈宇缓缓呼出一口气,最后一个音节落下的瞬间,林悦开始向前移动。
一次,两次,五次。
最初仍有迟疑,第三次开始节奏趋于稳定,第五轮时,两人动作已如齿轮咬合,毫无间隙。
“误差控制在±0.1秒内。”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