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望着书架出神,便关切地问道:“英台,你近日似乎总有心事?可是课业上遇到了难处?”
祝英台回过神,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书卷:
“确实有些烦忧。”
“山伯兄,你说……若是明知一位故人身陷困境,执迷不悟,却因种种缘由无法直言相劝,更无法出手相助,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越陷越深,该如何是好?”
她无法明言黄良玉的身份和遭遇,只能含糊其辞。
梁山伯闻言,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思索片刻,诚恳道:
“英台弟,慈悲心肠。然世间之事,有时确非人力所能及。”
“若无法直言,或许可旁敲侧击,以他事喻之,盼其自悟。”
“若仍不能,则唯有尽己所能,护其周全,静待时机。”
“强求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他本性善良,想法也趋向于温和与等待。
祝英台知他说得在理,但心中的无力感并未消减多少。
静待时机?
良玉姐姐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
那个“秦郎”,又会将她引向何方?
两人低声交谈着,并未注意到,在书架的另一侧。
马文才正负手而立,看似在浏览古籍,实则将他们的话清晰地听入耳中。
他面色平静无波,指尖却轻轻拂过一册《战国策》的书脊,眸光深邃难测。
雨过天青,天气放晴。
书院组织学子们协助整理校对一批新募捐来的古籍,工作繁琐,需细心与耐心。
马文才、祝英台、梁山伯以及荀巨伯、王蓝田等人都被分派了任务,在一间宽敞的斋室内伏案忙碌。
秦京生也在其中。
他极为珍惜,这等能在山长和诸位世家公子,面前表现的机会,因此表现得异常积极。
不仅快速完成了自己分内的校对任务,还主动去帮助他人。
尤其是围着王蓝田和几位家世较好的学子转,言语间极尽奉承,妙语连珠,不时引得几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