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暗流与明礁

督导组甫一进驻,科技厅立刻成为了风暴的中心。厅长李振东忙得焦头烂额,既要配合督导组调阅海量的引进人才档案、项目审批记录、经费管理台账,又要应对督导组不断提出的尖锐质询,整个人如同绷紧的弦。

“李振东同志,请你解释一下,陈哲远引进时的专家评审意见,为何如此笼统?对其海外复杂背景的审查,为何流于形式?”

“这份与‘前沿智库’的咨询合同,费用如此高昂,具体的服务内容条款为何如此模糊?专家评审是如何通过的?”

“近五年引进的二十七位涉及敏感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中,有九位的背景复核存在明显瑕疵或空白,科技厅是如何把关的?”

一个个问题,如同鞭子抽打在李振东和科技厅班子的脸上。李振东额头冷汗涔涔,只能反复强调“深刻反思”“管理疏漏”“加强整改”。分管副厅长周强(之前试图申请“维持经费”那位)更是被单独约谈,面如土色,其分管领域暴露的问题尤为集中。

风暴之中,各种微妙的声音开始试探性地传到王磊耳中。有人委婉提醒,督导组如此“刮骨”,是否会影响本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引才”声誉?是否会让科研人员感到“寒心”?甚至有人拐弯抹角地暗示,某些被纳入“深蓝学者”名单进行复核的专家,颇有怨言,担心影响学术声誉和国际合作。

王磊对此一概冷然回应:“声誉建立在安全基石之上!没有安全的声誉,是虚假的繁荣,是致命的隐患!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当理解和支持国家筑牢安全防线的举措!感到‘寒心’和‘有怨言’的,恰恰是需要我们重点甄别和警惕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省委的态度坚定不移:安全底线不容讨论,整肃工作不留死角!一切干扰和杂音,都必须为国家的核心利益让路!”

他的态度,如同定海神针,牢牢稳住了全省配合督导整肃工作的基调。任何试图和稀泥、降调子的想法,在王磊这块磐石面前,都碰得粉碎。

夜色深沉,王磊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他刚刚签批了关于牺牲烈士家属抚恤和子女教育安置的最终方案,每一笔都力求最优。桌上,是督导组要求调阅的、关于近五年全省重大科研项目布局与资金分配的详细报告,以及一份周正林送来的、关于“信风”通讯特征与某位省领导近期一次非公开出访行程在时间点上存在微妙关联的初步分析简报。

王磊的目光在简报上停留片刻,眼神深邃如渊。他拿起笔,在督导组要求的报告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深蓝之下的暗涌尚未平息,明处的整肃风暴正烈,而那条名为“信风”的毒蛇,其藏身的洞穴似乎已在数据的冲刷下显露出一角。磐石不移,利剑在手,无论暗礁潜藏多深,风浪多么险恶,他都将锚定航向,直至阳光彻底刺穿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