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若璃领命而去。叶尘走到殿外,看着初升的朝阳,心中明白——这场朝堂暗斗,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但他也知道,守旧派的势力不会就此彻底消失,只要新政还在推行,就还会有新的阻力。
此时,苏瑶正在民生司内,安排官员们统计粮仓的损失,调配各地的粮储,确保帝都的粮食供应。叶晚晴从黄河堤坝赶来,带来了好消息:“大嫂,黄河的水渠已经修好了,今年的灌溉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两成,百姓们的收成肯定会更好。”
苏瑶笑着点头:“太好了!只要粮食充足,百姓们安心,新政就能继续推行。对了,江南的均田令怎么样了?周显被抓后,有没有人再阻挠?”
“没有了。”叶晚晴道,“苏晴妹妹已经重新统计了田册,把豪强多占的良田都收了回来,分给了百姓。现在江南的百姓们都很支持均田令,还主动帮着勘察田亩呢。”
与此同时,兵备司的冶铁工坊内,陈武正在查看新铸的铠甲。秦峰从徐州回来,带来了铁矿的消息:“陈将军,赵凯被抓后,铁矿的粮饷再也没人克扣了,工人们干劲十足,这个月的出铁量比上个月增加了三成!”
陈武点头:“好!等这批铠甲铸好,就给边疆的士兵们送过去,让他们也换上新装备,守住我们的国门。”
吏治司内,柳若璃正在安排第二次科举的事宜。林婉儿走进来,递上一份名册:“二嫂,算科的报名人数比预想的多很多,有不少懂算术的寒门子弟,还有几个老匠人也来报名了。”
“很好。”柳若璃道,“只要有才华,不管出身贵贱,我们都要录取。科举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选拔这些懂实务的人才,帮着推行新政。”
夜色渐深,帝都渐渐恢复了平静。被烧毁的粮仓正在重建,新的科举报名点前挤满了人,江南的田埂上百姓们在忙着耕种,边疆的士兵们在操练——新政的齿轮,在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暗斗后,再次稳步转动起来。
而在太和殿的烛火下,叶尘还在批阅奏折。他看着各地传来的捷报,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他知道,这场朝堂暗斗只是新政路上的一个坎,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有苏瑶、柳若璃、陈武这些核心重臣的支持,有百姓们的拥护,他就有信心,将新政推行下去,实现三十年盛世的目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