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启五十一年秋:讯息互通无阻隔,天下事尽在掌中
元启五十一年秋,“中原网”的“讯息模块”升级——网盒的琉璃屏上,除了市集,还多了“新闻栏”“学问栏”“医讯栏”:新闻栏里能看到各国的新鲜事,比如“三疆矿区新发现铁矿脉”“蓝海国海盗被彻底清剿”;学问栏里有中原学堂的课本,从识字课到农械维修,图文并茂;医讯栏里贴着中原医官写的药方,还能预约“网上问诊”,对着网盒跟中原医官说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雪域国的少年格桑,是学问栏的“常客”。他以前跟着部落的老祭司学认字,只能看手抄的旧书,现在打开网盒,中原学堂的算术课、农课都能看,遇到不懂的,还能在“问学板”上留言,第二天就有中原先生回复。“昨天我问‘怎么种耐寒麦’,先生不仅说了步骤,还发了麦田的图片!”格桑捧着网盒给小伙伴们看,眼里闪着求知的光。
三疆矿区的老张,现在靠医讯栏治好了老寒腿。他以前腿疼得走不了路,矿区的医官没法治,只能忍着,后来在网盒上看到“治寒腿的药方”,试着按方抓药,半个月就好了大半。现在他每天都看医讯栏:“上面说冬天要多晒太阳能补钙,还说吃硫黄矿旁的野菜能祛湿,都是咱们矿区能用的法子!”
最让各国百姓感慨的,是“新闻栏”里的“万国互助”——冰封国雪灾时,新闻栏里刚发出求助信息,中原的粮商就通过网上市集捐了千石粮食,三疆的矿工们在网盒上留言“我们能派凿冰队去帮忙”;原油国油田着火时,网上的“救火技巧”传得比火苗还快,墨洲的木工坊连夜赶制灭火桶,通过货机送过去。
墨洲的阿小,每天都会在新闻栏里写“部落日记”——他把墨洲雨林的日出、红木的长势、部落的新变化写下来,配上自己画的图,挂在网上。很快,中原的学生们给他留言:“雨林的鸟真好看,能拍张照片吗?”“红木能做书桌吗?我想买一张”。阿小笑着回复:“等下次货机来,我寄羽毛给你们,红木书桌在网上市集就能订!”
苏珩看着网盒上的讯息流转,对叶尘汇报:“现在每天有百万条讯息在网上传,有问学问的,有求助的,还有分享日常的——这网不仅连了货,更连了人心。下一步,咱们要把网盒做得更小,让百姓能揣在怀里,走到哪都能连网。”
四、元启五十二年冬:网入寻常百姓家,烟火气里见大同
元启五十二年冬,“便携网盒”在各国普及——巴掌大的盒子里,藏着更小巧的传讯晶,不用外接天线,揣在怀里就能连网;琉璃屏能折叠,展开能看图文,合上能揣进衣兜,价格比初代网盒便宜三成,平民百姓都买得起。
冰封国的小李守在狼牙哨卡时,兜里总揣着便携网盒。换岗间隙,他打开网盒,就能看到妻子发来的消息:“女儿今天学会写‘家’字了,画给你看”,下面还附着女儿歪歪扭扭的画。小李对着网盒回复:“等开春换防,我带你们去中原看数讯塔”,手指划过屏幕,仿佛能摸到女儿的小脸蛋。
雪域国的卓玛,现在成了“网上主播”——她每天在网盒上直播牧场的生活:早上挤牛奶,中午晒奶干,晚上教大家唱雪域的歌谣。中原的网友们看得入迷,有的下单买奶干,有的问牧场的风景,还有的想跟着她学唱雪域歌。“昨天有个中原的姑娘说,要坐着客机来牧场玩,还想跟我学做奶渣糕!”卓玛对着网盒里的粉丝笑,牧场的门口,已经挂起了“欢迎中原朋友”的木牌。
三疆矿区的矿工们,下班后最爱聚在电化室“网上赶集”——有人买中原的点心,有人订墨洲的布料,还有人给家里的孩子网购中原的学堂课本。矿工老王对着网盒下单了一套农械维修的书:“儿子想当技工,这书比我跑趟中原买还全,还送插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