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城市烟火气里的生态之困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居民的生活垃圾、宠物粪便,以及雨水冲刷带来的地表污染物。”负责水体监测的吴莲说,“长期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爆发,破坏水生态系统,还会滋生蚊虫,传播疾病。”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景观湖的情况更严重。湖水里的藻类大量繁殖,水色呈深绿色,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居民们都不敢靠近。“夏天的时候,臭味特别浓,窗户都不敢开。”居民李女士说,“我们向物业反映了很多次,物业也清理过几次,但清理完没几天又变回原样了。”

2. 雨水管网:藏在地下的“污染通道”

一场大雨过后,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路面上的积水迟迟不退,水面上漂浮着塑料袋、烟头、落叶等垃圾。“小区的雨水管网堵塞了,每次下雨都会积水,污水和垃圾混在一起,特别脏。”居民张大爷说,“积水里有很多细菌,小孩在里面踩水玩,容易生病。”

叶尘跟着物业工作人员查看雨水井,发现井里堆满了垃圾和淤泥,几乎把管道堵死了。“雨水管网堵塞,不仅会导致路面积水,还会让雨水携带的污染物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吴莲说,“很多老小区的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没有分开,下雨时,污水会通过雨水管网排入河道,污染水体。”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雨水管网老化破损的情况很普遍。“我们社区的雨水管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很多地方都破了,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流到路边的排水沟里,味道特别大。”居民王大妈说,“夏天的时候,排水沟里的污水会滋生蚊虫,还会渗透到土壤里,影响周边的环境。”

3. 二次供水:居民“最后一公里”的饮水担忧

除了地表水,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也存在隐忧。在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多位居民反映,家里的自来水有时候会发黄、有异味。“前几天早上,我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水是黄色的,里面还有杂质,放了十几分钟才变清。”居民刘先生说,“我们担心水不干净,不敢直接喝,只能买桶装水,增加了不少开支。”

团队了解到,该社区使用的是二次供水,即自来水通过小区的蓄水池和水泵加压后,再输送到居民家。“二次供水的蓄水池如果长期不清洗、消毒,会滋生细菌、藻类,导致自来水污染。”吴莲说,“有些小区的蓄水池管理不善,甚至有老鼠、蟑螂等小动物进入,严重影响水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居民们说,他们不知道蓄水池多久清洗一次,也没见过清洗记录。“我们向物业询问,物业说会定期清洗,但具体什么时候洗,怎么洗,我们都不清楚。”刘先生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监管,让我们喝上放心水。”

三、家门口的绿:从社区公园到绿化带的“生态不足”

1. 社区公园:好看却“不实用”

云港市老城区的社区公园,是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但叶尘发现,公园里的植物配置很单一,大多是悬铃木、银杏等常见树种,林下植被稀少,只有大片的草坪和少量的灌木。“公园里的树都是观赏性的,夏天遮阴的地方很少,太阳一晒,根本没法在里面活动。”居民张大妈说,“草坪虽然好看,但不让踩,小孩想在上面玩都不行,只能在路边跑,不安全。”

团队在公园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只发现了8种鸟类、3种昆虫,生物多样性非常低。“社区公园的植物配置过于注重观赏性,缺乏乡土树种和蜜源植物,无法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负责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叶婉清说,“加上草坪经常修剪,落叶被及时清理,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公园缺乏生机。”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社区公园很小,只有几千平方米,却挤满了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绿地面积不足一半。“公园里人很多,设施也多,但绿地太少,感觉很拥挤,空气也不好。”居民王先生说,“我们希望公园能多些绿地,多种些树,让我们能在树荫下休息、聊天。”

2. 口袋绿地:“迷你”却“被忽视”

口袋绿地是城市里的“微型公园”,通常位于街角、巷口,为居民提供就近休闲的场所。但在云港市的老城区,很多口袋绿地被忽视,变成了“杂物堆放点”。叶尘在一处街角的口袋绿地看到,绿地里堆着旧家具、共享单车,草坪被踩得稀烂,只剩下光秃秃的泥土。

“这个口袋绿地刚建好的时候,我们还经常来散步。可没过多久,就有人往里面扔垃圾、堆杂物,物业也不管,慢慢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居民李女士说,“现在我们宁愿绕远路去社区公园,也不来这里。”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口袋绿地的维护也不到位。绿地里的植物长势不好,很多花草已经枯死,没有人补种;座椅、垃圾桶等设施损坏了,也没有人维修。“口袋绿地就在家门口,本来是方便我们休闲的,可现在变成了‘没人管的地方’,太可惜了。”居民刘先生说。

3. 道路绿化带:“整齐”却“不生态”

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本应是“城市绿肺”,但在很多地方,绿化带的生态功能被忽视。叶尘在云港市的主干道淮海路看到,绿化带里种植的都是单一的灌木和草坪,修剪得非常整齐,没有自然生长的痕迹。“这种绿化带虽然整齐美观,但生态功能很差,无法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也不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叶婉清说。

在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道路绿化带里的植物经常被破坏。有些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在绿化带里踩踏出小路;有些居民往绿化带里扔垃圾、倒污水,导致植物枯死。“绿化带里的植物死了,没人补种,慢慢就变成了‘黄土带’,不仅不好看,还容易起扬尘。”居民张大爷说。

四、生活垃圾:从分类箱到清运的“末端困扰”

1. 垃圾分类:“分了却没分好”

垃圾分类推行多年,但在很多社区,效果并不理想。叶尘在云港市的宜居花园小区看到,垃圾分类箱旁散落着不少垃圾,有些居民没有按照规定分类,把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混在一起扔进一个垃圾桶里。“我们也想分类,但有时候分不清,也没人指导;加上分类箱离得远,懒得跑,就随便扔了。”居民王先生说。

团队在小区里观察发现,垃圾分类箱的设置不合理,有些单元楼离分类箱有几十米远,居民扔垃圾不方便;分类箱没有盖,夏天异味很大,招引蚊虫;没有志愿者或督导员现场指导,居民分类的准确率很低。“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不到30%,很多垃圾还是混装清运,分类就成了‘形式’。”物业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到位,很多老年人不知道怎么分类。“我看不懂垃圾分类的标志,也不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居民张大妈说,“社区也没组织过培训,我们只能凭感觉扔。”

2. 厨余垃圾:“难处理的‘湿垃圾’”

厨余垃圾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最多的垃圾之一,处理难度很大。叶尘在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看到,厨余垃圾桶里的垃圾没有密封,散发着刺鼻的臭味,垃圾桶周围的地面上沾满了油污和污水,招引了很多苍蝇。“夏天的时候,厨余垃圾的臭味特别大,离很远就能闻到。”居民李女士说,“垃圾桶没人及时清理,污水流到路上,特别脏。”

小主,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虽然配备了厨余垃圾处理设备,但设备经常故障,无法正常运行。“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坏了,厨余垃圾只能和其他垃圾一起清运,分类就白分了。”居民刘先生说,“我们向社区反映了很多次,社区说会维修,但一直没修好。”

除了小区里的厨余垃圾,餐馆的厨余垃圾处理也存在问题。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周边有很多小餐馆,厨余垃圾随意堆放在路边,没有密封,臭味熏天。“这些餐馆的厨余垃圾没人回收,只能堆在路边,夏天滋生蚊虫,冬天结冰打滑,影响居民出行。”居民张大爷说。

3. 垃圾清运:“清运不及时的‘烦恼’”

垃圾清运不及时,是很多社区的通病。叶尘在云港市的城乡结合部看到,垃圾中转站里的垃圾堆积如山,超过了中转站的容量,垃圾溢出来堆在路边,散发着刺鼻的臭味。“这个垃圾中转站每天只能清运一次,可周边产生的垃圾太多,根本清运不完,只能堆在路边。”附近居民王大哥说,“夏天的时候,臭味特别大,蚊子苍蝇满天飞,我们都不敢开窗。”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垃圾清运时间不合理,经常在居民休息时间清运。“每天早上五点多,垃圾车就来清运垃圾,噪音特别大,吵得人睡不着觉。”居民李女士说,“我们向社区反映了很多次,希望能调整清运时间,但一直没解决。”

五、噪声与光污染:看不见的“生活干扰”

1. 噪声污染:从早到晚的“耳边烦恼”

清晨五点,云港市老城区的早餐摊开始营业,煤炉生火的声音、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摊主的吆喝声,打破了社区的宁静;

上午十点,小区里的装修声此起彼伏,电钻声、锤子声刺耳难忍;

晚上十点,路边的KTV还在营业,歌声和音乐声透过窗户飘进居民家,吵得人无法入睡。

“我们社区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从早到晚都有噪音,根本没法好好休息。”居民张大妈无奈地说,“我有神经衰弱,一点噪音就睡不着觉,每天都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团队用噪声监测仪在社区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