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全域屏障?地球防御蓝图启动

与其他大洲不同,华夏修仙体系已发展千年,灵脉开发与城市融合的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这些节点并非从零建设,而是在原有灵韵调节系统的基础上升级改造。

在江南水乡的苏州古城,沈清薇正带领团队调试 “园林式节点”。

节点被伪装成一座小型太湖石假山,假山内部镶嵌着灵脉共鸣器,表面雕刻的纹路实则是防御符文。

她抬手注入灵韵,假山顶部的石缝中渗出淡淡的金色灵光,与远处昆仑主灵脉的能量产生共鸣,沙盘上代表苏州的光点瞬间亮起。

“这里是 5A 级景区,每天有上万凡人游客,节点必须做到‘零感知’。”

沈清薇对身旁的年轻阵法师叮嘱,“刚才测试时,灵韵波动超出了安全阈值,需调整共鸣器的频率,确保只有金丹期以上修士能感知到。”

年轻阵法师立刻取出工具,转动共鸣器上的旋钮。

调整完毕后,假山恢复了古朴的模样,若非用神识探查,根本无法察觉其中的玄机。

不远处,几位凡人游客正围着假山拍照,讨论着太湖石的奇特造型,对身边流转的灵韵毫无察觉

—— 这正是 “自适应灵韵” 的核心:修仙者的守护,从不让凡人察觉,却始终环绕在他们身边。

同日,在华夏西北的乌鲁木齐,柳若雪带领团队完成了 “沙漠节点” 的建设。

节点被伪装成一座太阳能发电塔,塔基深处连接着地下灵脉,白天吸收太阳能转化为辅助能量,夜晚则依靠灵脉供电。

她站在塔顶,看着沙盘上乌鲁木齐的光点与昆仑主灵脉连成一线,嘴角露出笑意:

“西北干旱,灵脉薄弱,这座节点不仅是屏障的一部分,还能为当地修士提供灵韵补给,一举两得。”

截至 1 月 20 日,华夏境内 28 个节点全部调试完毕。

这些节点形态各异:在城市中是路灯、雕塑或建筑装饰,在乡村是水井、古树或祠堂摆件,在荒野则是石碑、岩石或太阳能板 —— 它们融入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却又悄然守护着这片土地。

叶尘在指挥部查看实时数据时,苏瑶递来一份报告:“华夏节点的灵韵传输效率达到 98%,凡人生活未受任何影响,部分城市的修士还反馈,灵韵浓度提升后,修炼速度加快了 10%。”

“这便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叶尘点头,目光转向沙盘上的欧洲区域,“接下来,要看欧洲道友的进度了。”

二、跨洲协作:欧洲节点的 “传统与现代” 融合

第一年1 月 25 日,叶尘与郑蓉抵达欧洲瑞士日内瓦,这里是欧洲首批节点的总协调点。

圣光修道院的修士们已在日内瓦湖畔搭建了临时指挥部,指挥部内的沙盘与昆仑总指挥部同步,实时显示着欧洲 15 个节点的建设进度。

“叶尘仙尊,欧洲的难点在于‘传统建筑保护’。”

白袍修士领着叶尘来到沙盘前,指着意大利罗马的位置,“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等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禁止任何现代工程,我们无法布设常规节点。”

叶尘随修士来到罗马斗兽场,这座千年古迹的断壁残垣在阳光下泛着历史的厚重感。

他绕着斗兽场行走,指尖释放出微弱的灵韵,探测地下的灵脉走向。

当走到西侧一根残破的石柱前时,灵韵突然出现强烈共鸣 —— 这里正是地下灵脉的交汇点。

“有了。” 叶尘停下脚步,对身旁的修士与阵法师说,“我们可以利用古迹本身的结构布设节点。

比如这根石柱,内部中空,可将共鸣器嵌入其中,表面用与石柱材质相同的石材封堵,从外观上看不出任何变化。符文则刻在石柱底部的地基中,借助地下灵脉的能量激活。”

阵法师立刻展开行动,用灵韵小心翼翼地开凿石柱内部,避免损坏外部结构。

当共鸣器嵌入石柱后,叶尘注入灵韵,石柱表面泛起一层淡不可见的灵光,与斗兽场周边的灵脉连成一体。

一位正在参观的凡人游客恰好路过,好奇地触摸石柱:

“今天怎么觉得这柱子特别凉快?” 身旁的导游笑着解释:

“可能是天气原因吧,罗马的冬天本来就凉爽。”

两人的对话传入叶尘耳中,他与修士相视一笑 —— 最完美的守护,便是让凡人以为一切都是自然的馈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巴黎圣母院,叶尘团队则将节点伪装成教堂顶部的十字架。

他们与教堂的神职人员沟通,以 “修复十字架” 的名义,将共鸣器与符文融入十字架内部,既保留了宗教象征的意义,又实现了节点功能。

当十字架重新安装在教堂顶端时,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洒在上面,泛着神圣的光芒,无人知晓这枚十字架已成为地球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除了文化遗产区域,欧洲的现代都市节点也在同步推进。

在伦敦,节点被伪装成红色双层巴士的顶部指示灯;

在柏林,节点融入了街头的柏林墙纪念雕塑;

在莫斯科,节点则隐藏在克里姆林宫的塔楼避雷针中。

每一个节点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城市风貌,做到 “因地制宜,隐于无形”。

1 月 30 日,欧洲首批 15 个节点全部完成布设。

当最后一个节点 —— 位于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节点激活时,昆仑总指挥部的沙盘上,欧洲区域的金色光带与华夏的光带在中亚地区交汇,形成第一道跨洲的防御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