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新环境的冲击

周围的环境依旧是一派忙碌的景象,键盘敲击声、电话沟通声、偶尔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却衬得林晓妍的工位区域格外安静。她看着桌上那厚厚的文件,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头的些许慌乱。她知道,张磊的话虽然直接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这恰恰是星途资本的风格——高效、务实,以结果为导向。既然选择了来到这里,就必须接受这样的节奏,没有退缩的余地。

她打开第一个文件夹,项目名称是“绿能芯科——新一代光伏储能电池技术研发与应用”。文件夹里的资料详实得惊人,从公司的注册信息、团队背景介绍,到核心技术的专利文件、实验室测试数据,再到市场调研报告、财务预测报表,甚至还有几页密密麻麻的竞争对手分析。林晓妍拿出笔记本,拧开钢笔,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记录。

阳光从窗外缓缓移动,透过玻璃洒在她的笔记本上,留下温暖的光斑。办公室里的人来了又走,有人出去见客户,有人从外面带回来新的项目资料,偶尔有同事经过她的工位,会投来好奇的目光,但大多只是匆匆一瞥,便又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没有人过来寒暄,也没有人主动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自顾不暇。

林晓妍沉浸在资料的世界里,完全忘记了时间。她的思维高度集中,一边阅读,一边在笔记本上梳理每个项目的核心逻辑:这个光伏储能项目的技术亮点在于采用了新型的纳米材料,能量密度比传统电池提升了30%,但潜在的风险也很明显——核心技术还处于中试阶段,大规模量产的稳定性有待验证,而且团队里缺乏有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的核心成员;另一个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诊断项目,市场需求明确,团队背景也很亮眼,核心成员均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但估值过高,按照目前的盈利预测,投资回报周期可能会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她的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滑动,留下一行行清晰整齐的字迹,每一个项目的亮点、风险点、数据支撑都梳理得条理分明。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她会立刻打开电脑,搜索相关的行业报告和技术文献,力求每一个判断都有依据。

下午三点多,当她看到第五个项目——“智联新能——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发”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项目资料里提到了一种“磁共振耦合无线充电技术”,声称能够实现远距离、高效率的无线充电,充电效率可达95%以上。但林晓妍对这项技术了解不多,不确定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和行业领先性,也不清楚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面临哪些技术瓶颈和政策风险。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拿出手机,翻找出通讯录里一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事技术研发的大学同学的联系方式,拨通了电话。

“喂,李明,是我,林晓妍。”电话接通后,林晓妍的语气带着一丝急切,“不好意思打扰你工作了,我现在在看一个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的项目,遇到了一个技术问题想请教你……”

电话那头的李明很爽快,详细地给她讲解了磁共振耦合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目前行业内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行业内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还是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虽然理论上效率更高、距离更远,但技术难度大,成本也高,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实际应用中的充电效率能达到85%就已经很不错了,95%这个数据有点太夸张了,大概率是实验室理想环境下的测试结果,不具备实际参考意义。”

挂掉电话后,林晓妍立刻在笔记本上标注出这个项目的技术风险点,结合李明的讲解,补充了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数据质疑。她深知,作为投资经理,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所以必须对每一个细节都保持严谨的态度。

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办公区域里的同事陆续下班离开了,原本热闹的办公空间渐渐变得安静,只剩下零星几个工位还亮着灯。林晓妍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才发现自己已经连续工作了六个多小时,连午饭都忘了吃。她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浑身的肌肉都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变得僵硬酸痛。

她走到茶水间,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水,又从包里拿出早上准备的面包,快速啃了几口。茶水间的窗户正对着城市的夜景,此时华灯初上,霓虹灯闪烁,勾勒出城市繁华的轮廓。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林晓妍的心里涌起一丝疲惫,但更多的却是一种专注投入后的充实感。

小主,

回到工位上,她重新坐下来,继续攻克剩下的项目资料。夜色越来越深,办公区域里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她的眼皮开始沉重,好几次都差点睁不开,但每当看到桌上那还剩下一半的资料,她就立刻打起精神,用冷水洗了把脸,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凌晨两点,当她看完第九个项目的资料时,窗外的城市已经陷入了沉睡,只有远处偶尔传来汽车驶过的声音。办公区域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灯光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洁白的墙壁上。她揉了揉已经麻木的肩膀,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水杯,喝了一口水,喉咙干涩得发疼。

最后一个项目是关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专注于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这个领域的技术门槛极高,林晓妍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她打开电脑,搜索了大量最新的行业研究报告和临床实验数据,对比项目资料里的数据和结论,又拨通了另一位在医院从事肿瘤研究的朋友的电话,反复确认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