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此消息后,甄俨意识到了这项决策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商机,更可能使甄家的实力更上一层楼。

然而,邸报这一概念也让甄俨感到疑惑和担忧。

甄俨疑惑地询问:“主公,难道这邸报不是朝廷和大将军府邸吏员负责的吗?”

刘备摇摇头,解释道:“这不是你想象中的邸报。

而是让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一种普通邸报,我把它命名为报纸。”

甄俨在刘备的解释下,逐渐理解了报纸的概念。

刘备详细描述了报纸的内容、板块模式、发售方式等。

甄俨听后愈发凝重,逐渐领悟了报纸传递消息的重要性。

“报纸能让四海臣民了解汉域内各地发生的事情。”

刘备总结道。

甄俨豁然开朗,进一步提出:“主公,你是打算每天定期发售一份报纸,面向朝廷掌控的州郡各地发售,让各州的人都能通过报纸了解其他州的事吗?”

刘备点头表示不错,并决定报纸名为“大汉日报”

,覆盖他统治的北方各地,包括冀州、青州、兖州、徐州、幽州、并州、关中司隶以及新成立的雍州。

至今尚未统一的地方有汉中张鲁、益州刘璋、荆州刘表、豫州曹操以及扬州江东孙坚等地。

大汉日报的发行将首先从北方开始。

甄俨深感担忧,提及报纸事业的重要性和背后的连锁反应,使他倍感压力。

他深知报纸并非简单印刷文字之物,背后涉及到广泛的社会影响。

刘备安抚他,指出白纸与报纸虽同为纸张,但作用截然不同。

甄俨虽然疑惑报纸本身的价值,但明白其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一旦失误所带来的风险。

刘备肯定他手中的这把大杀器是掌控局势的关键。

报纸在刘备手中是用于掌控信息的关键工具,不便以自身名义行事,因此选择通过甄俨之手推进此事。

甄俨明白自己与甄家自刘备进入冀州以来已紧密绑定,为此他将尽全力支持刘备。

刘备大喜过望,确信自己的眼光没错。

两人深入讨论大汉日报的发行细节时,甄俨提出关键问题:报社需有一位能够镇得住的大儒坐镇其中。

因报社主要由商贾运营,当地儒士可能不愿意加入其中,此事让甄俨倍感困扰。

他询问刘备是否有合适的人选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刻正处在刘备面临选择人选的问题。

他麾下有许多大儒,如卢植、蔡邕等,但他们醉心于官学教书,不会加入商贾组建的日报社。

其他的文人如荀谌、田丰等,多数都有各自的工作。

目前闲赋在家的只有许攸和陈宫。

甄俨认为许攸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长期与三教九流的人交往,可能对商贾组建的日报社接受程度较高。

虽然许攸性情刚直,容易得罪人,但甄俨认为自从他来到邺城后,他的性情已经有所改变,变得狡诈而变通。

刘备需要仔细考虑这个选择。

与多种背景的人交往后,许攸的性格愈发圆润,不再轻易得罪他人。

刘备信任甄俨的识人眼光。

他对甄俨提出的要求是迅速搭建起大汉日报社的雏形,尤其要关注来自寒门的人才。

考虑到这些人可能对直接售卖报纸的任务感到陌生,刘备提议通过让他们撰写文章来获取报酬。

毕竟总有人会因为生计而妥协。

甄俨对这个观点表示了理解和赞同。

刘备进一步询问甄俨能否在十天之内推出第一期报纸。

甄俨经过短暂思考后确认,以魏郡为中心的冀州境内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前提是以八开报纸的形式,内容不会过于丰富。

接下来,刘备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任务——以他自身为主题来拟定第一期报纸的内容——“论大将军刘备”

他希望通过报纸来探讨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他本人以及关于他的流言。

这一话题自然让甄俨有些担忧,但他决定听从刘备的指示进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