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延边的长途汽车,像一头疲惫的老牛,在崎岖不平的砂石路上颠簸摇晃,发出吱吱呀呀的呻吟。
车窗外的景色,从省城周边的平原丘陵,逐渐变为连绵起伏的山地,植被愈发茂密,带着一种与辽东半岛海边截然不同的、更加粗犷原始的气息。
车厢里弥漫着烟草、汗水和某种独特食物的混合气味。乘客大多穿着带有明显民族特色的服装,说着语调奇特的朝鲜语,让张西龙和林爱凤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国度。
林爱凤靠在窗边,眼睛一直望着外面飞速掠过的风景,眼神复杂。越靠近延边,她的神情就越发沉默,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畏缩。那只紧紧攥着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张西龙能理解她的心情。近乡情怯,更何况是一个带给过她太多伤痛和委屈的“乡”。他默默地将水壶递过去:“喝点水,还得一阵子呢。”
林爱凤接过水壶,小口抿着,目光依旧没有离开窗外。
“快到了…前面那个岔路口下去,就是我们屯子了…”她忽然低声说了一句,声音有些飘忽。
汽车在一个三岔路口停下,司机用生硬的汉语喊了一声。张西龙赶紧拎起大包小包,拉着林爱凤下了车。
尘土飞扬中,汽车喷着黑烟开走了,留下两人站在一条更加狭窄坑洼的土路旁。四周是望不到边的山林和田野,远处山脚下,隐约可见一片低矮的房屋,炊烟袅袅。
“就是那儿了。”林爱凤指着那片村落,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两人沿着土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路两边是收割后的稻田,堆着草垛。偶尔有穿着朝鲜族传统服装(则高利、契玛)的农人赶着牛车经过,都会投来好奇审视的目光。这里的建筑也明显不同,多是低矮的土坯房或木刻楞房,房顶坡度很陡,屋檐翘起。
屯子口,几个穿着脏兮兮衣服的小孩在玩泥巴,看到陌生人进来,立刻停止了打闹,怯生生地看着他们。
林爱凤的脚步越来越慢,呼吸也急促起来。她努力在那些似乎多年未变的房屋中辨认着记忆中的家。
终于,她在屯子靠西头的一处低矮院落前停住了脚步。
院子比记忆中的更加破败。土坯院墙塌了一角,用树枝胡乱堵着。木栅栏门歪歪斜斜地挂着,仿佛一推就倒。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只瘦骨嶙峋的鸡在刨食。
这就是她长大的地方?记忆中虽然清贫,但至少整洁有序的家,怎么会变成这样?
林爱凤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她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破栅栏门。
院子里,一个穿着灰色旧衣服、头发花白凌乱、佝偻着背的老头,正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就着咸菜啃一个冰冷的玉米面窝头。听到动静,他迟钝地抬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