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电话,张西龙心情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海龙号”装备一新的模样。
等待设备的日子里,他也没闲着。一方面组织大壮和赵小山进行更系统的船上作业训练,练习撒网、收网、缆绳固定、应急处理等,将流程规范化。另一方面,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周边海域的海图信息——虽然只是简陋的手绘和老渔民的口述记录,但结合他前世的模糊记忆,尽量标注出暗礁、沉船、洋流和传统渔场的大致位置。
他还特意跑了几趟县里的新华书店和废品收购站,试图寻找一些海洋、渔业相关的书籍,哪怕是过期的杂志也好,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能接触到的现代渔业知识。他的这些举动,在屯里人看来有些“不务正业”,甚至有点“傻气”——有那时间不如多出趟海。但张西龙心里清楚,知识和信息,才是未来最大的资本。
十几天后,周秉义果然没有食言。他托关系找到一辆往这边运输物资的顺风车,将一套用旧棉被和木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设备捎了过来。
张西龙如获至宝,和大壮、赵小山一起,小心翼翼地将几个沉重的木箱抬回院里。
打开包装,里面是一台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台式探鱼仪,屏幕是小小的圆形雷达屏,带着长长的纸质记录卷;一部笨重的单边带电台,上面满是旋钮和刻度表;还有一个包装完好的新磁罗经和一个小巧的无线电测向仪。虽然都是旧货,但保养得相当不错,附件和说明书也都在。
“哇!这就是能看清水底下鱼的机器?”大壮围着探鱼仪转来转去,好奇地摸摸这,摸摸那,如同看到了稀世珍宝。
赵小山也眼睛发亮,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设备上的灰尘。
张西龙虽然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高科技”,但他凭着前世的一些零星见识和说明书,显得比大壮他们镇定得多。他仔细研究着说明书,又回忆着周秉义在电话里交代的要点。
接下来的几天,张家院子变成了临时技术课堂。张西龙带着大壮和赵小山,对照着说明书,一点点研究如何安装、连接、操作这些设备。
将探鱼仪的换能器安装在船底合适位置,连接主机和记录器;将电台的天线高高竖起,连接主机和电源;校准磁罗经和测向仪…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看不懂的术语就去公社找有学问的人问,线路接错了就反复调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期间闹了不少笑话。比如大壮第一次打开电台电源,被里面突然传出的嘈杂通话声吓了一大跳,差点把话筒扔出去。又比如调试探鱼仪时,因为灵敏度没调好,屏幕上一片混乱的雪花和杂波,被大壮调侃说是“看到了龙王爷的胡子”。
但三人都没有气馁,凭着一股韧劲和钻研精神,硬是将这几台铁疙瘩基本摸透了。
终于到了试机的一天。“海龙号”再次驶出码头,这次不是为了捕鱼,而是为了测试新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