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那段音频提取出来,送入频谱分析程序。
与此同时,“破晓号”的曲速监测系统发出轻微蜂鸣。导航星图上,原本空无一物的航道区域,突然浮现出十二个微弱的量子纠缠信号点,呈环形分布,间隔均匀。每一个点的能量波动频率,都与沈烬实验室中克隆体的生命维持系统完全一致。
林昭暂停分析,目光转向那些信号点的轨迹预测。
它们没有移动。
而是在等待。
更准确地说——在同步。
她调取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外部信号记录,发现每隔六小时,战舰就会接收到一次极低频脉冲,持续不到0.1秒,强度几乎等同于宇宙背景噪音,常规系统根本不会标记。但她让系统回放了三次,终于捕捉到隐藏的节奏——
小主,
和妹妹那段“摇篮曲”的节拍,完全一致。
不是旋律,也不是音高。
是节奏。
每一段脉冲之间的间隔,精准对应摇篮曲每一小节的停顿。
她重新加载那47秒的音频,提取节拍波形,与十二个信号点的出现时间进行比对。匹配度高达98.6%。
误差,仅来自第四个节点。
她放大那个位置的数据流,发现它的信号延迟了0.03秒,还携带一段反向编码。她将这段编码送入“孤影”的轻量解析模块,片刻后,屏幕上跳出一组六位数:7-1-9-4-2-3。
这不是坐标。
是编号。
她猛然想起守夜人说的“23号”,又想起备忘录里的“初始神经同步对照组”。如果23号是起点,那其他编号是否也按顺序排列?而,会不会是另一个实验体的完整代号?
她将这串数字输入联邦旧档案模拟端口,尝试用三级权限破解。系统刚运行到第三步,“孤影”突然轻轻震了一下——这是它在无声示警,但并未强制中断。
破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