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重新加载音频,屏蔽脑波干扰,只提取声音本身。播放开始。
沈烬的声音冷静而清晰:“LX-09 基因链持续退化,神经突触异常放电,细胞凋亡速率超出预期值三倍。建议立即终止实验,防止意识污染扩散。”
背景里,钢琴声缓缓响起。旋律简单,左手是分解和弦,右手的旋律带着一丝刻意的延迟,仿佛演奏者有意放慢节奏,让每个音符都沉入心底。音色老旧,夹杂着细微杂音,像是从古地球时期的磁带中翻录而来。
林昭迅速调出机械义肢的扫描图谱。沈烬左臂上镌刻着《神曲》的一句诗:“当你穿过痛苦的深渊,记住有人为你点灯。” 这句话从未公开,是他私人的铭文。
而此刻,钢琴曲的第一个小节,节奏竟与这句诗的韵律完全吻合。
她心头猛然一震——这根本不是随意选的背景音乐。
这是沈烬为实验体制作的情感锚点,一种用来稳定意识崩溃期的心理干预手段。他不仅知道这首歌,还把它变成了治疗工具。
那他是怎么拿到原曲的?
她立刻翻出陈默的生物权限记录,回溯三年前实验室爆炸那晚的操作日志。系统显示:当晚21:47,一名研究员通过紧急通道进入B区隔离室,上传了一段音频,命名为“Lullaby for LX-09”。操作者身份代码已被清除,但设备硬件指纹,与沈烬现用的义肢存储模块完全一致。
时间对得上。
地点对得上。
旋律也对得上。
所有线索如蛛网般收拢,指向同一个答案:沈烬早就认识陈默,三年前就参与了他的基因修复。而“LX-09”,很可能就是陈默在实验中的真实代号。
她的手指微微发抖,缓缓抬头,再次望向培养舱里的克隆体。对方仍睁着眼,却不再动,呼吸平稳,像陷入深眠。她小心恢复视觉反馈,发现“孤影”已锁定音频中另一段隐藏数据——一条压缩在次声波区间的副频轨道。
她启动解码程序,分步加载,以防系统崩溃。第一层解压完成,跳出一段基因序列,与陈默体内不稳定的突变位点高度重合。第二层正在解压时,主控屏突然闪烁:“本地存储空间不足,是否切换至备用缓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毫不犹豫,点了“否”。
下一秒,屏幕自动跳转,弹出一页私人笔记——沈烬亲笔所写,标题是:《关于LX-09意识延续性的观察记录》。
内容只有几句:
“第七次尝试失败。记忆植入时出现排斥反应,主体拒绝接受‘兄长’身份认知。但当播放目标旋律时,α脑波同步率提升至82%,情绪稳定性显着增强。推测该旋律与其深层情感记忆绑定,可能源自早期家庭环境。建议保留此音频作为关键唤醒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