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看向陈暮:“我辈所能做,便是当好这执扇控火之人。稳固根本,调和鼎鼐,积蓄力量。待火候到时,方能一击必中。你整理图籍,核算粮草,便是这控火的基础。看似琐碎,实则关乎大局。望你能体会此中深意。”
“暮,明白。”陈暮肃然应答。他深刻地感受到,荀彧并非仅仅在评价茶道,而是在向他传递一种更深层次的执政理念和处事哲学。
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荀彧“先稳后图”的策略虽定,但内部的暗流并未平息。曹操集团的核心层也并非铁板一块,尤其是在如何对待兖州本土士族、如何处理与朝廷(此时曹操已迎奉天子,都许)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这一日,陈暮在整理一批来自许都朝廷的文书抄件时,注意到一份关于议郎职位迁转的普通公文。然而,在附带的官员名册中,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边让。边让是兖州名士,才华横溢,声望极高,但性情刚直,对曹操的某些做法(尤其是对其父曹嵩之死牵连徐州百姓的屠戮)颇有微词,此前已辞官归隐。
这份公文本身并无特别,只是例行公事。但陈暮联想到近日隐约听到的一些风声,说边让在乡间依旧议论朝政,言辞激烈,甚至暗指曹操有“不臣之心”。这些风声,与眼前这份看似寻常的公文结合在一起,让陈暮嗅到了一丝不祥的气息。
他深知,曹操性格多疑,驭下极严,尤其忌讳内部的不和谐声音。边让如此言行,极易引火烧身。陈暮犹豫再三,是否该将这种“联想”上报?这已超出了他的职权范围,且有捕风捉影之嫌。
最终,他选择了一种最谨慎的方式。在整理好的文书摘要中,关于这份议郎迁转公文,他并未添加任何个人猜测,只是客观记录。但在单独呈送给程参军的一份关于“兖州士林近期动向”的参考资料里(这是程参军近日要求他留意收集的),他极其客观地、不带任何评论地,记录了边让辞官后的一些公开言论片段,并标注了信息来源均为市井传闻,未经证实。
他将判断的权力,交给了上级。
局势的发展,比预想的更快。吕布在徐州并未安分守己,不断袭扰兖州边境,夏侯惇部与之接连发生冲突,互有胜负。而北方的袁绍,也似乎有南下的意图,边境压力增大。曹操最终决定,必须对吕布采取一次强有力的军事行动,即便不能一举平定徐州,也要狠狠打击其气焰,稳住东南防线。
小主,
出征的命令,在一个寒冷的清晨下达。曹操将亲率主力,东征吕布。荀彧、程昱等留守鄄城,稳定后方,筹措粮草。
参军曹掾署顿时忙碌起来,各种调兵文书、粮草调度计划、行军路线图,如雪片般飞来。陈暮被临时抽调,加入了一个负责协调先锋部队与后勤辎重衔接的小组。他的任务是根据最终确定的行军路线,核对沿途的水源、桥梁、险隘等情况,确保大军通行无阻,并预估辎重车队每日的行程和歇息地点。
这是一项极其繁琐却至关重要的工作。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造成军队停滞、后勤脱节。陈暮几乎不眠不休,将自己埋在地图和文书里,与负责粮秣、工事的同僚反复核对,常常为了一个渡口的位置、一段道路的宽窄,争得面红耳赤。他的细致和较真,在这次任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