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暮见他虽带野性,但目光清正,言语直率,心中已有几分喜欢,温言道:“沙波王子不必多礼。既入学堂,便与诸生一同求学,望你勤勉用功,学有所成,将来助你父王更好地治理武陵,亦可使汉蛮永结同好。”
他安排了专人负责沙波在泉陵的起居,并挑选了几名性情敦厚、学识不错的学子与他同住,帮助他适应汉地生活,学习汉话和文字。
沙波的入学,并非简单的求学。他既是沙摩柯向陈暮示好的诚意,某种程度上,也是维系盟约的“质子”。他的安危与感受,牵动着西线的稳定。陈暮对此心知肚明,吩咐下去,务必保证沙波的安全,并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照顾。
可以预见,这位蛮族王子在荆南学堂的日子,绝不会平静,但也可能成为化解汉蛮隔阂、加深理解的一个重要契机。
随着荆南学堂第一批学子在地方上逐渐崭露头角,以及交州自身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如何建立一套更有效、更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被提上了日程。
这一日,陈暮与庞统、徐元专门商议此事。
“以往官吏选拔,多靠征辟、荐举,然此易为世家豪强所垄断,寒门才俊难有出头之日。”徐元率先提出看法,“荆南学堂之设,已开新风,然规模有限,且偏重实务。需有一更大平台,网罗境内所有英才。”
庞统阴恻恻地道:“察举之制,名不副实久矣。主公既行新政,何不更革旧弊?可设科取士,不同出身,唯才是举。”
“科考?”陈暮心中一动。他自然知道科举制的巨大意义,只是在此乱世,全面推行条件是否成熟?
“士元所言,正合我意。”陈暮沉吟道,“然兹事体大,不可一蹴而就。可先仿效学堂考核之法,于今岁秋,在泉陵试行一次‘大比’,设明经、明算、明法、策论等科,允许各地士子(包括学堂学子)自荐或由地方官府荐举参试。择优者,授以相应官职,或入州郡为吏。”
他看向徐元:“元直,你精熟典籍制度,此事由你牵头,士元从旁协助,拟定详细章程,包括考试科目、内容、录取标准、授官原则等。务求公平、公正、实用,为我交州遴选真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