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方明面上的势力或紧张对峙、或暗中较劲的同时,一些更隐蔽的交锋,在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里悄然发生。
江东,吴郡一带。几名身着普通商贾服饰,但眼神精悍的男子,秘密会见了一位当地颇有影响力的盐商。他们是孙弘派出的“内帑”筹款使者。
“朱公,主公有令,为抗交州,需筹措特别军资。公乃国之干城,当慷慨解囊。”为首之人语气平和,但话语间的压力不容置疑,“主公承诺,待日后局势稳定,江东海盐之利,必当厚报。”
那盐商面色变幻,他深知这“捐输”近乎强取,但面对吴侯的密令,他不敢,也不能拒绝。最终,他只能咬牙认下了一笔足以让他肉痛许久的数额。
类似的情景,在江东几大商贸重镇陆续上演。孙权构建“内帑”的计划,在隐秘而高效地推进,但这过程,也必然伴随着怨言与不满的积累。
与此同时,在丹阳与豫章的交界地带,一片茂密的竹林深处。
两名身着黑衣的暗卫,与一名打扮看似山民的中年人接上了头。那“山民”实际上是暗卫发展了数月的内线,在江东军中担任一名底层队率。
“这是下一次的酬劳,以及新的指令。”一名暗卫将一小袋金饼和一枚蜡丸递给对方,“设法摸清韩当部近期粮草囤积的具体位置和守备情况。此外,留意军中是否有对孙权或陆逊不满的中层将领。”
那队率接过东西,紧张地看了看四周,低声道:“放心,一定办到。只是近来军中查得严,往来需更加小心。”
“我们明白。一切以保全自身为首要。”暗卫拍了拍他的肩膀,三人如同鬼魅般迅速消失在竹林深处。
而在另一条线上,庞统主导的“文化渗透”也在持续。一批批崭新的、用廉价“交纸”印刷的书籍,被伪装成普通货物,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江东。其中,甚至出现了一些用浅显文言写就的“评话”,隐隐将交州的繁荣与江东的困顿做对比,虽未明言,其意自现。
这些暗流,在平静的表象下涌动,侵蚀、分化、潜伏,等待着某个临界点的到来。风,起于青萍之末。而席卷江东,乃至整个天下的风暴,或许就孕育在这无数细微的波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