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依丞相之见,我军当如何?”李严闷声问道。
诸葛亮沉吟片刻,道:“暂缓对长安的强攻,继续与曹真对峙,保持压力,消耗其国力。同时,加派使者前往建业,一是恭贺其淮南大捷,二是……探听陈暮下一步动向,重申联盟之谊,但亦需让其知晓,我大汉,并非可轻侮之辈。”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此外,令马谡加快对陇右的整合,稳固侧翼。我军未来之路,或不在强攻关中,而在……另辟蹊径。”
诸葛亮的决策,充满了政治家的审慎和战略家的远见。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天下大势的变化,开始为蜀汉谋划一条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道路。鼎立之势已成,但鼎足之间的力量,已非往昔。
建业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狂欢之中。淮南大捷的消息早已传遍街头巷尾,酒楼茶肆间,人人都在兴奋地谈论着陆都督的神机妙算,陈主公的英明神武。历阳坚守的悲壮,内乱平息的果断,与如今开疆拓土的辉煌胜利交织在一起,将陈暮的威望推向了顶点。
就在这万民欢腾,军心振奋的时刻,一场早已酝酿好的政治大戏,拉开了帷幕。
这一日,以张昭、顾雍为首的江东耆老重臣,以及庞统、徐庶等心腹谋士,齐聚镇南将军府,联名上表!
表文中,以极其华美和恳切的辞藻,盛赞陈暮“拯江东于危亡,御强敌于江北,平内乱于顷刻,拓疆土于淮南”的不世功勋,言其“功高盖世,德被苍生”,远超古之方伯。进而引用《春秋》大义,言“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位”,恳请陈暮“顺天应人,晋位国公,建号立制,以安社稷,以孚众望”!
这是劝进!虽然只是进位“国公”,而非称帝,但这无疑是通往最高权力至关重要的一步!标志着陈暮集团将从地方割据政权,正式向一个独立的王国迈进!
劝进表一出,建业文武,乃至江东各郡县守令,纷纷上表附和,一时间,劝进之声如同海啸,席卷了整个江东。
镇南将军府内,陈暮手持劝进表,面对跪满一地的臣僚,脸上适当地露出了“惶恐”与“推辞”之色。依照古礼,如此大事,需三请三让。
庞统、徐庶等人自然是心领神会,再次率众固请。言词更加恳切,言及若非主公进位,则“功臣不赏,将士寒心,百姓失望,外敌轻侮”。
如此反复数次,眼见“群情汹汹”,“民意难违”,陈暮方才“无奈”地叹息一声,接过象征着更高权柄的冠冕袍服(早已秘密制备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吴公”的封号!并宣布立国,定都建业,改元“武耀”,大封功臣!
消息传出,江东士民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而这道消息传到许都和汉中,引起的震动,丝毫不亚于淮南易主!
曹丕闻讯,气得当场砸碎了心爱的玉镇纸,大骂:“僭越!无耻僭越!”却无可奈何。
诸葛亮则是在营中默然良久,对马良叹道:“陈明远……终非池中之物。这天下,从此真正三分矣。”
陈暮进位吴公,如同在已然鼎立的天下格局中,敲下了一记最响亮的定音锤。一个以建业为中心,横跨大江两岸,囊括江东、荆南、交州、淮南的庞大势力,正式屹立于世,与北方的曹魏、西南的蜀汉,形成了真正的、稳固的鼎足之势!
旧的秩序已然崩塌,新的时代,就在这武耀元年的冬天,拉开了它波澜壮阔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