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混元学院的新成果

就在这时,林远舟的通讯器突然响起,是艾蕾娜发来的视频通话。屏幕上,艾蕾娜身后是伊瑟尔星的科研中心,她手里拿着一份报告,语气兴奋:“远舟,晚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用张详前先生的‘生物场力适配理论’,成功培育出了能在火星环境下生长的改良型蓝木幼苗。这种幼苗不仅能净化火星大气,还能产生一种特殊的能量物质,能为星际科研站提供辅助能源。”

苏晚晴立刻说道:“太好了!我们刚在混元学院看到了一项新成果,场力微雕仪,它能解决星晶矿的结构缺陷问题。等我们到了星际科研站,就能将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加快科研站的建设进度。”

艾蕾娜笑着说:“那我就等着你们的好消息!瑟兰导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伊瑟尔星的最新科研设备,就等你们来了。”

挂了通讯器,陈砚秋感慨道:“真没想到,张详前先生的统一场论,竟然能串联起这么多的技术突破。从地球到伊瑟尔星,再到蔚蓝星,不同文明的科研成果,都在这个理论的指引下不断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远舟望向窗外,夕阳透过生物膜,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橙红色。他想起第一次在废弃仓库里进行场力实验的场景,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被科学界嘲讽的“疯子”,而现在,人类文明已经即将迈入星际时代。这一切的改变,不仅源于科技的进步,更源于一代又一代人对真理的追求。

“张详前先生说过,‘场力是宇宙的语言,也是文明沟通的桥梁’。”林远舟轻声说道,“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用这门语言,搭建起人类与其他文明交流的桥梁,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

当天晚上,混元学院举办了一场简单的欢送会。学生们围着林远舟和苏晚晴,问着关于星际探索的问题,眼中满是向往。陆明宇和赵晓冉则忙着和天元集团的技术团队对接,确保场力微雕仪的量产工作万无一失。

第二天一早,陆明宇和赵晓冉就带着第一批量产的场力微雕仪,来到了星际科研站的建设指挥部。当他们看到巨大的空间站模型时,眼中满是震撼。林远舟指着模型上的能量核心区域:“这里就是你们的主战场,星晶矿改造完成后,将在这里搭建能量传导网络,为整个科研站提供动力。”

赵晓冉拿出场力微雕仪,信心满满地说:“林老师,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让您失望。我们会用这个仪器,打造出最稳定、最高效的能量传导网络。”

陆明宇补充道:“而且我们还计划对仪器进行升级,争取能在太空中直接对受损的构件进行修复,为科研站的安全保驾护航。”

林远舟点头:“好,我期待着你们的成果。记住,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就在这时,苏晚晴拿着一份报告走了过来:“远舟,混元学院又传来好消息。其他学生团队基于场力微雕仪的原理,开发出了‘微观医疗仪’,能通过场力波修复人体细胞的损伤,这对星际航行中的船员健康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林远舟欣慰地笑了:“看来混元学院已经成为了培养星际人才的摇篮。有了这些年轻的力量,人类文明的星际之路,一定会走得更远、更稳。”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星际科研站的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场力微雕仪的嗡鸣声与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人类迈向星际时代的乐章。陆明宇和赵晓冉站在工作台前,专注地操作着仪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与林远舟、苏晚晴当年一样的光芒——那是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更是对人类文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而在遥远的宇宙深处,蔚蓝星的蓝木林正在随风摇曳,伊瑟尔星的能量矩阵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火星殖民地的改良型蓝木幼苗正在破土而出。这些来自不同星球的生命与科技,正因为张详前统一场论的指引,因为一代又一代科研者的努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书写着宇宙文明共生共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