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混元学院的星际交流项目

接下来的两周,六个共创小组都进入了紧张的研发阶段。林远舟每天都会去各个小组的实验室巡查,有时会指出算法中的漏洞,有时会帮忙协调材料供应。在莉娅的小组,他发现他们在调试监测仪的场力传感器时,数据总是出现延迟。

小主,

“问题出在信号传输上。”林远舟蹲在控制台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延迟数值,“星银材料虽然能变形,但它的导电性能会随着形态变化而波动,导致传感器的信号无法稳定传输。”他拿起桌上的空间结晶矿样本,将其靠近监测仪,屏幕上的延迟数值立刻下降,“张详前教授发现,空间结晶矿能强化场力信号的稳定性。你们可以在星银外壳里嵌入一层超薄的结晶矿粉末,既不影响变形,又能解决信号延迟问题。”

莉娅立刻按照这个建议修改设计。当她将嵌入结晶矿粉末的星银外壳安装到监测仪上时,屏幕上的延迟数值从0.8秒降到了0.03秒。“成功了!”她兴奋地举起监测仪,外壳在她手中自动收缩成手环大小,“现在它可以直接戴在手腕上,不管是在伊瑟尔星的低重力环境,还是新星球的丛林里,都能正常工作。”

三周后的项目展示会上,三十名学员带着各自的成果齐聚联合科研中心的主实验室。莉娅的小组第一个上台,她将监测仪戴在手腕上,调出星穹星球的锚点模拟系统。当她按下监测仪上的蓝色按钮时,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空间能量安全指数:7.2”的字样,同时弹出星络草的活性数据和锚点的能量输出曲线。

“这是‘便携式空间能量监测仪’,我们叫它‘星衡’。”莉娅的声音带着自豪,她用手指滑动监测仪的屏幕,将指数调整到9.5,仪器立刻发出柔和的红光,“当指数超过9时,它会通过场力信号向锚点发送降能指令;如果指数低于3,就会自动提升能量输出,确保空间稳定和生态安全的平衡。”她摘下监测仪,递给台下的星穹文明代表,“它的外壳能根据使用者的手腕尺寸自动调整,数据显示支持12种文明的语言,您可以试试。”

星穹代表将监测仪戴在手腕上,仪器瞬间收缩到合适的尺寸,屏幕上的文字自动切换成星穹文明的螺旋文。“不可思议。”他看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语气中充满惊讶,“我们之前的监测设备需要三个工程师同时操作,而这个小小的手环,一个人就能完成所有工作。而且它的能量适配性——”他突然停顿,调出星穹星球的重力参数输入监测仪,屏幕上的指数曲线立刻做出调整,“竟然能实时适配不同星球的环境参数,这比星穹现有的技术还先进。”

其他小组的展示也同样精彩。有小组开发了能在低重力环境下自动播种的无人机,有小组优化了混元场论的能量转换公式,但最受关注的,还是“星衡”监测仪。当所有展示结束后,联合科研中心的主任走上台,宣布了一个决定:“经过四方文明的评估,‘星衡’监测仪将成为联合科研中心的标配设备,首先应用于星穹星球的空间锚点修复工程。同时,我们会将它的技术方案共享给所有参与合作的文明,让更多星球受益于这项跨文明的成果。”

台下的掌声中,莉娅和阿吉相视一笑。阿吉的平板上,新星球的生态模拟图里,星络草正围绕着锚点蓬勃生长;莉娅的健康监测仪上,骨骼密度的数据终于达到了地球的适应标准。林远舟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突然想起了第一次见到艾蕾娜时的场景——那时的人类,也曾对伊瑟尔星的技术充满隔阂,而现在,不同文明的青年正携手创造出超越单一文明的成果。

苏晚晴走到林远舟身边,递给他一份新的课程表:“根据这次的经验,我们调整了‘跨文明适应课程’的内容,增加了‘技术伦理辩论’和‘多文明协作模拟’模块。瑟兰教授说,伊瑟尔星的下一批学员,已经开始提前服用重力适应药剂了。”

林远舟接过课程表,目光落在“星际青年科学家计划二期招募”的字样上。晨光透过实验室的舷窗,洒在学员们交换联系方式的身影上,场力波动稳定而柔和,像一首跨越星球的协奏曲。他知道,“星衡”监测仪只是一个开始,在宇宙的广阔空间里,还有更多的差异需要包容,更多的难题需要共同解决,但只要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保持着协作的初心,不同文明的携手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通知陈宇。”林远舟对苏晚晴说,手指在全息屏上划出二期计划的招募链接,“把‘星衡’监测仪的研发过程做成案例,放在招募页面的首页。让更多人知道,文明之间的差异,从来不是合作的障碍,而是创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