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匠和其他工匠闻言,面面相觑,仔细一想,确是此理,抵触情绪顿时消了大半。熊山在一旁听得直挠头,对侯吉小声说:“这弯弯绕绕的,听着头疼,不过好像能多挣钱?好事啊!”
侯吉则已经开始疯狂拨算盘,计算着按件计酬后激增的工钱支出,小脸皱成了包子:“亏啊……虽然出的东西多了,但这钱也如流水啊……”
军工坊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戏志才不仅带来了管理制度,更带来了一些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革新。
他观察到军中弩机威力虽大,但上弦缓慢,连续射击能力差。他召集制弩工匠,并非直接给出方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能否设计一种机关,借力省力,使上弦更为便捷?”工匠们集思广益,最终借鉴蹶张弩和腰引弩的原理,改良出一种带有简易滑轮组和脚踏环的“速张弩”,虽然结构稍复杂,但训练有素的弩手射速可提升近半!张诚试用后,大喜过望。
对于箭矢消耗巨大的问题,戏志才提出了“标准化”概念。规定所有箭杆长度、箭镞形制、尾羽尺寸必须统一。如此,任何一支箭矢都能匹配任何一把弓弩,战时补充、分配效率极大提高。他还改进了箭镞的铸造模具,由原本的一次一镞,改为一次可铸十镞的“范板”,生产效率陡增。
炼铁炉旁,戏志才看着工匠们反复锻打铁料以去除杂质,效率低下。他沉思良久,根据古籍记载和自身见闻,提出了“炒钢法”的初步构想:将生铁加热成半熔状态,不断搅拌(炒),使其与空气接触,氧化脱碳,从而得到材质更均匀、性能更好的钢(或熟铁)。虽然最初几次试验失败,炉子都炸了两个,气得老铁匠直跳脚,但在戏志才不断鼓励和调整下,竟真的初步成功!炼出的铁料品质明显提升,用以打造兵刃甲叶,更加坚韧锋利。
小主,
郭嘉也没闲着,他虽不擅工造,却脑洞清奇。他看见民夫搬运巨石圆木费力,便画了个歪歪扭扭的草图,找来工匠:“做个这东西,两个轮子,中间几根横杠,上面放个木箱,推着走,是不是比肩扛手提省力?”工匠一看,这不就是独轮车的改良版?一经做出,果然大大提高了建材运输效率,被军民戏称为“奉孝车”。郭嘉还怂恿工匠试着给弩箭箭头绑上浸油的布条,做成简易的“火箭”,虽准头差些,但用于夜袭扰敌、焚烧营寨,效果奇佳。
军工坊内,日夜叮当作响,炉火不熄。量产的新型速张弩、标准化箭矢、改良的环首刀、加厚的甲叶,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送入武库。
短短两月,虓虎营的装备水平焕然一新。
校场上,士卒们操练着新式弩机,听着机括清脆的声响和箭矢破空的尖啸,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信。换装了新式环首刀和更精良铁甲的锐士们,演练着战阵,刀光闪烁,甲叶铿锵,杀气盈天。
张诚抚摸着新打造的札甲,感叹道:“有此坚甲利兵,下次鲜卑再来,定叫他有来无回!”
赵云试射了速张弩,赞道:“射速快了三成,临阵可多发一矢,生死攸关!”
就连熊山也分到了一副新铠甲,他穿着厚重的铁甲,兴奋地走来走去,嚷嚷着:“哈哈!俺现在像不像个铁疙瘩?以后冲阵,谁还砍得动俺?”结果没走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引来众人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