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迎立之辩,决断未来

“正是。”戏志才解释道,“既不公开否认天子权威,亦不听从曹操以天子名义发出的乱命。我军一切政令军令,皆出于美稷,出于主公。对外,可宣称‘天子蒙尘,曹氏篡权,我等乃尊汉讨逆,暂代天子牧守边疆’。如此,既占大义名分,又保实际独立。且……”

他顿了顿,看向郭嘉。郭嘉会意,接口笑道:“而且,还能给袁绍、刘表等同样心怀鬼胎之辈,做个榜样!告诉他们,对付曹操,不一定非要硬碰硬,还可以这么玩。说不定,还能引来些暗通款曲的呢。”

戏志才点头:“待时机成熟,主公甚至可发布‘求贤檄文’,广邀天下忠义之士,共讨国贼,匡扶汉室。届时,大义在我,人心在我,进可攻,退可守,方为万全之策。”

这一番分析,高屋建瓴,将政治与战略完美结合,听得众人心潮澎湃,又豁然开朗。

张诚抚掌:“先生大才!此策甚妙!既免了眼前与曹操直接冲突,又握住了长远主动权!”

赵云也颔首:“尊汉讨逆,名正言顺!”

裴元绍佩服道:“如此,那监军种劭,也好应付了。他若以朝廷名义压人,我便以‘讨逆’搪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昊心中已有决断,目光锐利起来:“志才之上策,深得我心!便如此定下:我虓虎营,暂不迎奉天子,行‘尊汉讨曹’之策,积蓄实力,静待天时!”

战略方向就此确立。

然而,郭嘉却又抛出一个问题:“策略已定,然则,那位即将到来的种监军,可是个信奉‘君君臣臣’的正统名士。我等这套‘尊汉不尊曹’的说辞,恐怕瞒不过他,也难以取得其认同。若他在州牧乃至天下士人面前痛斥主公‘虚伪’、‘无君无父’,岂不麻烦?”

戏志才淡然一笑:“故而,需请一位身份特殊、足以令种劭此类名士慎重对待之人,来为我等‘正名’。”

众人一怔:“何人?”

就在这时,堂外亲兵禀报:“主公,蔡先生遣侍女送来书卷一份,言乃其近日整理蔡公遗稿时,偶有所得,或对将军今日之议有所裨益。”

刘昊心中一动:“呈上来。”

那是一卷誊抄工整的帛书,上面并非经义文章,而是一篇蔡琰亲笔所写的短论,题为《论边镇牧守之权宜》。文中引经据典,论证了在朝廷失序、权臣当道之际,边疆重将为保境安民、存续汉祀,有权暂代朝廷行使部分职权,乃至“奉天讨逆”,这非但不是僭越,反而是忠贞体国的表现。文笔犀利,论据扎实,通篇洋溢着对汉室的忧虑与对“权宜之计”的辩护。

堂内众人,尤其是戏志才、郭嘉这等精通文墨之士,看完之后,不禁拍案叫绝!

“妙哉!此文一出,我等之行,便有了经义上的依据!蔡先生真乃雪中送炭!”戏志才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