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防火墙”与“认知疫苗”的构建,为张默和“惊蛰”体系提供了对抗无形攻击的盾牌。但张默深知,烛龙的最终目的必然是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联动,制造无法挽回的系统性崩溃。风控的核心,永远是管理那些能够被量化的、实实在在的风险。
他的“风险脉冲”感知,在“心源锚定”的校准下,重新变得敏锐,此刻正清晰地捕捉到一股正在全球货币市场积聚的、针对美元融资流动性的恶意压力。这一次,攻击不再诡异莫测,而是回归了金融战最经典、也最致命的形态——制造结构性美元荒。
“胖子,启动‘全频谱流动性压力测试’最高等级。”张默盯着屏幕上错综复杂的全球银行间融资网络图,声音沉稳,“模拟场景:主要货币市场基金集体赎回、美联储逆回购工具(RRP)使用量激增、同时离岸美元市场(尤其是欧洲美元和亚洲美元)出现连锁性的交易对手方信用质疑。”
“明白!加载极端参数…运行!”胖子十指如飞,调用“惊蛰”沙盘提供的近乎无限的算力,开始模拟这场席卷全球的美元流动性风暴。
几分钟后,结果触目惊心。模拟显示,在极端压力下,全球美元融资成本会飙升到一个匪夷所思的水平,依赖短期美元融资的机构(包括许多跨国企业和新兴市场国家)将瞬间窒息,进而引发资产抛售、汇率崩溃和信贷冻结的死亡螺旋。
“阿雅,交叉验证压力测试结果。”张默命令道,“比对历史上几次真正的美元流动性危机(如2008年雷曼时刻,2020年疫情冲击)的初期数据,寻找当前市场与历史情境的‘背离点’和‘相似点’。”
“正在比对…”阿雅快速操作着,“发现关键背离点:当前美国隔夜指数掉期(OIS)与国债利差(TED Spread)的扩大速度,远超过银行间实际拆借利率的上升速度!这意味着…市场对交易对手方风险的担忧,已经超过了实际融资成本的压力!这是信心危机的先兆!”
“而相似点是,”阿雅继续道,“与08年类似,几家系统性重要银行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价格正在悄然走高,但尚未引起广泛关注。”
信息汇聚到张默这里。压力测试提供了“可能性”,历史比对提供了“参照系”,而他的风险感知则指向了“引爆点”。
“他们这次是阳谋。”张默眼神锐利,“他们不需要扭曲现实,只需要在市场的信心最脆弱的时候,轻轻推一把。目标就是…全球美元支付体系的信任链。”
他立刻做出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