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糟的是,神经纤维与人工眼球的微型光电阵列无法精确对齐,导致大量信息丢失。
当手术完成,医生关闭麻醉泵、激活人工眼球的测试程序时,李林浩的视野中出现的只有一片混沌的灰白噪点。
“李林浩同志,你看见了吗?”
“……我不知道。”
他的声音沙哑,几乎听不出情绪。
墙上主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清晰地展示了失败的事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信号丢失率高达83%。
神经纤维接触电阻偏离理论值340%。
人工眼球感光通道的分辨率,几乎为零。
“我们低估了第一代纤维的限度。”唐颂喃喃道。
“不能再用这种粗糙的纤维了。”
“我们需要更细、更稳定的神经接口。”
“需要把藤蔓的信号传导结构重新设计,让它像人类的神经树突一样可塑。”
“或许——它可以配合,更为‘粗糙’一些的设备。”
“你是说——”
“光学雷达。”
“医生同志,那是什么?”刚刚回过神来的李林浩问道。
“啊?你醒了?”唐颂愣了一下,有些惊讶这位老战士的恢复速度,“我们在考虑使用大型外部设备来辅助你的视觉重建——因为单靠人工眼球和神经纤维,很难做到高精度适配。”
“大型设备,光学雷达……医生,我可扛不动那东西。”
“没错,所以我们打算设计一套新的——等等,外骨骼工程院那边,好像有一套实验型号的——刚刚好!”
说完这句话,他已经冲向门口,实验服的下摆在气流中翻起一片白色涟漪。
李林浩只感到一阵风吹过,听见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渐行渐远。
————————————
数日后。
李林浩再次躺上手术台。
人造神经、光学雷达、微型量子计算阵列与试验型外骨骼,第一次在同一个闭环系统中被整合。
当测试程序启动,冷白的手术灯骤然亮起,藤蔓神经的信号与人工视神经建立同步。
下一秒,黑暗破碎。
光。
他愣住了。七年,七年的灰色世界第一次被撕开。实验室的每一道灯丝、每一颗灰尘都清晰得过分,仿佛有数百个高精度镜头同时在为他采集数据。
“医生,我……我能看见了。”
唐颂正要松口气,却听见他紧接着低声嘀咕:
“可我的视角……怎么这么高?”
在李林浩的视角中,面前的唐颂,大概只到他的腰部。
而自己的手——
发出了电机嗡鸣的响声。
五根如唐颂胳膊一样粗的指节在缓慢开合,每一次动作都伴随着低沉的电机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