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埃及之旅

会议室安静了一会。

艾萨·哈立德翻开文件,说出了更直接的话:“钢铁盟约希望在亚历山大港部署‘合作观察团’,并要求共享海关货运数据。这在程序上是经济合作,但实质上是将埃及纳入他们的海防系统。”

穆罕默德接着说:“但我们不能允许欧洲军事集团掌控航道。埃及在历史上付出太多代价,才夺回苏伊士。”

沈建峰将一份文件推到桌面。

“这是东协提出的框架,不驻军、不接管,但共享卫星海运监测、提供无人机侦察系统,以及对埃及港口基础设施的升级贷款。”

地图上,蓝色的地中海与红色的苏伊士航线交错,北面是雅典、塞浦路斯方向的钢铁盟约哨站,南面则是利比亚、突尼斯与撒哈拉后的沙漠防线。

“我们希望,这可以帮助你们保持独立。”

尼罗河像一条暗绿色的脉络,从苏丹延绵至三角洲,在蒸腾的热气中闪着微光。

会议虽然没有文件签字,也没有记者摄影,但在送客之前,沈建峰被穆罕默德副外长单独留在会议室。

窗帘半掩,阳光从缝隙中打在木质桌面上,空气里还能闻到刚冲泡的红茶香气。

穆罕默德压低声音,说出了他真正的顾虑。

“我们不仅担心苏伊士,也担心手里的家伙越来越旧。如果不从钢铁盟约继续买,我们的战斗机、雷达、坦克零件,三年内就会告急,到时候连维修都是问题。”

这句话没有记录在会议纪要里,却是埃及真正的难题。

选择独立,不只是外交姿态,对于埃及这样工业基础稍弱的国家来说,还意味着必须找到新的武器来源。

“埃及不想依赖任何一方,”穆罕默德继续说,“但如果我们手里没有可用的军力,再谈什么独立、中立,都是空话。”

沈建峰沉默片刻,给出了更具体的答复:“我们明白。东协不会在北非驻军,但我们愿意填上你们手里的空缺。”

他说完,轻轻推过一份加密文件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