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烽烟起
宣德三年的深秋,雁门关外的胡杨叶子如金箔般簌簌坠落,铺满了蜿蜒的古道。戚继光站在关城箭楼上,望着北方天际翻涌的黑云,腰间的雁翎刀随着呼吸轻轻晃动。
“报!鞑靼小王子率三万骑兵,已过丰峪驿!”传令兵的马蹄声惊起一群寒鸦,铁蹄踏碎了满地枯叶。
戚继光握紧腰间刀柄,目光如炬。自他调任雁门关参将以来,已与鞑靼交锋十余次,但如此大规模的进犯还是头一遭。他转身看向身后的关城,城墙斑驳,箭楼残破,守军不过两千余人。
“传令下去,所有将士上城防守,将滚木礌石准备妥当!”戚继光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知道,这一战,关乎雁门关百姓安危,更关乎大明边疆的稳固。
夜幕降临,寒风呼啸。鞑靼的营火在关外连成一片,如同魔鬼的眼睛。戚继光提着一盏马灯,在城墙上来回巡视,不时与值守的士兵交谈几句,鼓舞士气。
“戚将军,咱们真能守住吗?”一名年轻的士兵望着关外的火光,声音微微颤抖。
戚继光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只要咱们齐心协力,鞑靼人休想跨过这道关!记住,身后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亲人,退无可退!”
第二天清晨,鞑靼的进攻开始了。号角声、马蹄声、喊杀声震天动地。鞑靼骑兵如潮水般涌向关城,箭如雨下。戚继光亲自指挥,箭矢、滚木、礌石不断从城墙上倾泻而下,城下很快堆积起层层尸体。
然而,鞑靼人攻势凶猛,一波接着一波。到了午后,关城东南角的城墙在投石机的攻击下出现了裂缝,鞑靼士兵趁机架起云梯,开始攀爬城墙。
“跟我来!”戚继光抽出雁翎刀,带领一队精锐士兵冲向城墙缺口。刀锋闪过,鲜血飞溅,他的刀法凌厉,每一刀都取人性命。在他的带领下,明军将士奋勇拼杀,终于将爬上城墙的鞑靼人击退。
但战斗并未结束,鞑靼小王子见强攻不下,改变策略,开始围困关城,企图将守军困死。时间一天天过去,关城内粮草渐少,形势愈发严峻。
第二章 破局
被困第七日,戚继光站在残破的城墙上,望着关外绵延的敌营,眉头紧锁。此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递上一封密信。
信是大同总兵王保所写,称援军三日后抵达,但需要有人里应外合,打破鞑靼的包围。戚继光沉思良久,决定亲自率领一支敢死队,趁夜突围,与援军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