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随着三杨去世,奶奶太皇太后张氏驾崩,一直以来被哥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
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下坡路。不过那会儿,哥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还挺有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位初期也算励精图治。”
秦良玉:“哟,没想到你还帮你哥说话啊。”
朱祁钰:“毕竟没人帮他说,何况我们是亲兄弟,该说还是得说。”
朱厚照:“哎哎哎,这剧情咋跟坐过山车似的?刚夸完欣欣向荣,转头就开始‘人才凋零’套餐了?三杨加太皇太后,说没就没,王振这是等了多少年才熬出头。”
朱厚熜:“这就叫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能镇住场子的人一走,妖魔鬼怪就该蹦跶。英宗爷那会儿年轻气盛,怕是觉得自己能搞定一切吧?”
朱高煦:“我就说嘛,太监这玩意儿不能宠!”
杨溥:“我走之前,拉着皇上的手说‘王振不可信,边防不可松’。可惜啊……那会儿皇上眼里,王振比谁都贴心。”
朱祁镇:“那时候年轻,觉得王振陪我长大,跟我最亲,大臣们总跟我讲大道理,听着就烦……现在想想,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朱祁钰:“哥你总算承认了。那时候你天天跟王振琢磨着怎么大展拳脚,觉得三杨他们太保守——结果呢?”
戚继光:“年轻气盛是好事,但得有老臣帮着掌舵。就跟我练兵似的,光有冲劲不行,还得有老兵带着,不然容易栽跟头。”
秦良玉:“这就跟打仗丢了主帅似的,三杨和太皇太后是定盘星,他们一走,王振这颗‘歪钉子’就开始撬地基。英宗皇上那会儿怕是没意识到,少了人劝着,容易跑偏。”
徐达:“可惜这好底子!正统初年那势头,再稳个十年八年,啥问题都不是问题。结果呢?能打的老臣没了,能镇的太后没了,可不就给小人留空子钻?”
小主,
海瑞:“国之兴衰,系于用人。三杨与太皇太后在,则政通人和,王振用事,则纲纪废弛。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朱元璋:“我早就说过!太监干政,没一个好下场!朱祁镇你小子,放着忠臣不用,偏信一个阉人,后来那档子事,不都是这么闹出来的?”
朱棣:“说起太监,还是我的三宝太监好,谁都比不了。”
朱元璋:“知道了,你很厉害,还是听朱祁镇说吧。”
朱祁镇:“关于下西洋,正统八年,我命郭琰督造下西洋的海船,派下西洋和番都指挥马云再下西洋,重新联络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剌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及古里官厂,但因为张昭反对,这事儿就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