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他会在暖房里陪着怀孕的妃子散步,看她们逗弄笼中的小鸟;上午,在议事帐处理各部事务,听取左右贤王的汇报,批复各地送来的文书,遇到棘手的问题,便带着玄风去草原上骑会儿马,让风一吹,思路便清晰了;午后,会去兵工厂看看新造的兵器,或者去学堂听孩子们读书,偶尔还会亲自教他们骑射;傍晚,则和妃子们一起用膳,听她们讲些部落的趣事,或者中原的见闻。
柳氏来自中原世家,读过不少书,常常给他讲中原的历史典故,什么“周公吐哺”“秦灭六国”,听得他津津有味。从这些故事里,他渐渐明白,治理天下,光靠武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制度、文化和人心。
“中原的皇帝,会设立史官,记录自己的言行和国家的大事。”柳氏坐在窗前,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对李砚说,“这样既能警示后人,也能让功绩流传千古。”
李砚觉得有理,立刻让人找来识字的书生,设立“史馆”,让他们记录神鹰部的发展历程,他的每一次征战、每一项决策,都被详细地记录在兽皮卷上,妥善保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等将来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看看这些记录,知道父辈是如何打下这片江山的。”李砚对柳氏说,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娜仁性子爽朗,像草原的风,虽然怀了孕,依旧闲不住,常常拉着李砚去看她驯养的猎鹰。“大可汗你看,这只雏鹰多精神,将来肯定能像青云一样厉害!”她指着巢穴里的小鹰,眼睛亮晶晶的。
李砚笑着点头,看着娜仁笨拙地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地给雏鹰喂食,心里觉得格外踏实。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女子,用她们的方式,为他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让他的统治更加柔和。
除了陪伴家人,李砚也没放松对军队的掌控。
他每隔几天就会去铁鹰卫的营地视察,看着那些身披重甲的士兵操练,听着他们整齐的呐喊声,心里便充满了底气。左贤王巴特尔送来消息,说盐湖的贸易越来越兴旺,从中原换来的铁器和工匠源源不断,兵工厂的产量又提高了三成;右贤王木合亚则汇报,边关的大周军队越发安分,送来的粮草和布匹比以往多了不少。
“西域那边,探查得怎么样了?”李砚在议事帐问负责侦查的千夫长。
千夫长躬身道:“回大可汗,西域的小国确实富庶,尤其是靠近丝绸之路的几个城邦,商铺林立,金银珠宝随处可见。他们的军队战力不强,大多是雇佣军,纪律涣散,不堪一击。”
李砚满意地点点头。西征的计划正在稳步推进,粮草、兵器、战马都已准备妥当,只等春暖花开,便可挥师西进。他甚至已经想好了,打下西域后,要在那里设立新的封地,让自己的儿子将来去镇守。
日子就在这种忙碌与安逸的交织中缓缓流淌。草原上的牧草绿了又黄,行宫后院的花开了又谢,怀孕的妃子们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整个王城都弥漫着期待的气息。
这天清晨,李砚正在暖房里看牡丹,突然听到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侍女兴奋的呼喊:“生了!柳妃娘娘生了!是个小王子!”
李砚心里一喜,快步走向柳氏的营帐。帐外已经围了不少人,左右贤王、各部首领都来了,脸上带着笑容,纷纷向他道贺。老祭司捧着哈达,准备为新生儿祈福。
走进帐内,一股淡淡的血腥味混杂着草药香扑面而来。柳氏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却带着虚弱的笑容。侍女抱着一个襁褓,小心翼翼地递到李砚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