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汗,这个月的商税清单。”负责丝路事务的次相递上账本,上面记录着丝绸三千匹、茶叶五千斤、铁器百车、宝石一箱……光是这些货物折算成牛羊,就够神鹰部全军吃半年。
李砚翻了几页便放下,目光落在清单末尾的“玻璃匠人三名”上。玻璃在这个时代是稀罕物,只有西域的大食国能少量烧制,没想到竟有匠人愿意来投。
“把这三名匠人分到陶瓷坊,让他们试着烧制透明玻璃。”李砚下令,“若是能成,赏牛羊千头,封地千户。”
次相领命而去,心中暗叹大可汗的魄力——为了几个匠人便许以千户之赏,换作中原的皇帝,是万万不会如此的。
其实在李砚看来,这根本不算什么。他知道玻璃的价值,既能制作望远镜观察敌情,又能造器皿提升生活品质,甚至能用来装饰宫殿彰显威仪,其价值远非千户封地能比。
随着商道的繁荣,磐石城成了草原与西域、中原的交汇中心。城里不仅有草原的毡房、中原的瓦房,还有西域的尖顶屋;市集上能听到蒙古语、中原官话、波斯语,甚至还有几句生硬的大秦话;摊位上摆着草原的肉干、中原的瓷器、西域的香料,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以前觉得草原就是天尽头,现在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大。”一个年轻的牧民捧着刚买的波斯地毯,眼睛瞪得溜圆。他从小在草原长大,从未想过能见到如此精美的物件。
李砚看着这一切,心中很是平静。他知道,这种融合才是最稳固的统治——当草原的牧民用上中原的瓷器,中原的商人离不开草原的皮毛,西域的匠人在磐石城安家,神鹰部的凝聚力便会越来越强。
有人说他治国太过“简单”,不懂中原王朝的权谋制衡,可李砚却觉得,治国本就该如此。草原的规则本就直接:赏罚分明,让肯干活的人有饭吃;保护强者,让有能力的人有奔头;守住商道,让部众们能换得想要的物件。至于那些复杂的礼仪、繁琐的规矩,在生存与发展面前,都显得多余。
这日,西域都护府传来急报:大食国的使者带着一支商队来了,不仅带来了香料与宝石,还带来了一种“能计算天地”的仪器,据说能预测日食月食。
“是浑天仪。”李砚看着密报上的描述,眼中闪过一丝兴趣。他知道这仪器的价值,不仅能观天象定历法,更蕴含着数学与天文知识。
“请使者到磐石城,就说本汗要亲自向他请教。”李砚下令。他对大食国的天文历法早有耳闻,正好借此机会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