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远戍他乡

与此同时,东征的舰队在日本列岛也推行着类似的政策。

“将军,北海道的虾夷人又叛乱了,杀了我们三个税吏!”传令兵冲进郑和的帅帐。

郑和放下手中的海图,眉头微皱。虾夷人是日本列岛最原始的部落,身材高大,性情凶悍,不愿接受大秦的统治,已叛乱多次。

“传令下去,全军出击,攻破他们的部落,成年男子格杀勿论,女子和孩童带回港口。”郑和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告诉陆战队的弟兄,谁能平定叛乱,除了军功,还能优先挑选虾夷女子为妻,朝廷负责将她们的户籍迁入大秦。”

陆战队的士兵们早已摩拳擦掌。日本列岛的黄金虽多,却不如一个安稳的家来得实在。他们跟着舰队东征西讨,早已厌倦了漂泊,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娶个当地女子生儿育女,是许多人的梦想。

战斗比预想的要顺利。虾夷人的弓箭抵挡不住秦军的火枪,他们的木盾在回回炮面前不堪一击。不到半日,叛乱的部落就被平定,烧焦的木屋旁,士兵们押着哭哭啼啼的虾夷女子和孩童,往港口走去。

“把她们带到安置营,教她们说中原话,学中原的习俗。”郑和下令,“下个月,让士兵们选亲,成亲后分房子、分土地,就在港口附近定居。”

几年后,北海道的港口变成了一座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既有中原风格的茶馆,也有虾夷人擅长的渔货铺;市集上,中原的丝绸与虾夷人的海产交易频繁;孩子们在学堂里一起读书,写着简体字,说着中原话,早已分不清谁是中原人的后代,谁是虾夷人的后代。

这些远戍他乡的士兵,成了大秦最坚固的“钉子”。他们用刀剑开拓疆土,用婚姻融合血脉,用耕种稳固根基,将李砚的“腾笼换鸟”政策落到了实处。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原大地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冰河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原的冬天越来越冷,夏天的雨水越来越少,黄河几次决堤,淹没了大片良田。虽然有土豆、玉米这些耐灾的作物,饿死人的情况少了,但土地的承载能力终究有限,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无地可种”的困境。

“陛下,河南、山东又有流民南下,请求迁往西域或南洋。”户部尚书在朝会上奏报,“今年的流民比去年多了三成,再不想办法安置,恐生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