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各地,百姓们虽不知冰魄之事,却都感觉到了变化。江南的茶农发现茶叶的灵气更足了,北境的牧民察觉牧草的韧性更强了,连镇魔司的巡捕郎都觉得妖物的妖气变弱了——这些都是地脉稳固带来的福祉。
养龙池的名气,也渐渐传到了异域。有欧洲的使者在长安城外见到蛟龙的身影,回去后在史书里记载“东方帝国有神龙庇佑”;南洋的国王听闻此事,特意遣使送来“避水珠”,求购蛟龙的鳞片以镇国;甚至连美洲的部落首领,都派人送来图腾,希望能与“龙之国”结盟。
“这些使者不必接见,送些普通的龙鳞即可。”李砚看着异域的贡品,语气平淡,“真正的龙气,是买不走的,得靠自己的土地和百姓滋养。”
清虚道长深以为然。他知道,大秦的龙气之所以强盛,并非只因养龙池中的蛟龙,更因遍布天下的驰道、工坊、水利,因镇魔司的守护、玄道司的调和,因亿万百姓的劳作——这些才是支撑龙气的根基,是任何灵物都无法替代的。
数月后,去澳洲的黑龙也回来了。它带回一颗燃烧着火焰的“火核”,是从那只即将破封的凶兽体内取出的。这火核被炼制成“暖脉符”,贴在北境的驿道上,能抵御严寒,让冬季的商队通行无阻。
至此,养龙池中的蛟龙各有贡献:青色蛟龙护佑江河,金色蛟龙滋养良田,冰蛟稳固冰脉,黑龙镇压凶煞……它们不再是观赏的灵物,而是帝国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铁路、阵法、工坊共同构成了大秦的“灵枢网络”。
这日,李砚再次登上唤龙台,看着池中嬉戏的蛟龙,又望向长安城外的万里江山。脊柱处的龙形秘纹与蛟龙的气息共鸣,与天下的龙脉共振,形成一股浩瀚的力量。他知道,只要这股力量不断,只要养龙池的灵气不息,大秦的荣光就会如这些蛟龙般,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夕阳为养龙池镀上一层金红,蛟龙们的身影在水中拉长,与长安城的轮廓交叠,仿佛一条横贯帝国的巨龙。李砚站在台上,感受着体内流转的龙气与国运,心中没有丝毫骄矜,只有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守护之心。
帝国的路还很长,养龙池的故事也远未结束。但他有足够的耐心,与这些蛟龙一起,与亿万百姓一起,将大秦的龙气滋养得愈发深厚,让这片被灵气眷顾的土地,永远繁荣,永远安宁。
内侍前来禀报晚膳已备妥,李砚转身离开唤龙台。池中蛟龙似在送别,齐整地摆尾,激起的水幕在空中化作一道彩虹,横跨长安的天际,像一座连接着人间与灵境的桥梁,璀璨而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