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逸对那片“异常叶片”的研究,已然进入了一种“微观宇宙探索”般的痴迷状态。在他眼中,那不再仅仅是一片叶子,而是一个正在缓慢演化、蕴含着无限可能的小世界。他的退休生活,也因此披上了一层“田野博物学家”的浪漫色彩。
晨间 · 微观生态记录
每天的十息高强度观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云逸开始记录那个能量富集点周围,极其微小的区域内,灵能粒子的“迁徙”轨迹。他发现,有一些更细微的、带着不同属性(有的偏月华清冷,有的带星辰灼热)的灵能粒子,会如同受到吸引般,自发地向富集点汇聚,并在其明灭周期中,被“捕获”或“释放”。
“有点像……星云物质的凝聚与扩散?”他类比着某些天文现象,觉得颇为有趣。他甚至给这个微小的区域起了个名字,叫“星璇点”。
除了能量动态,他还开始关注叶片本身材质的变化。在显微灵瞳术下,他发现“星璇点”下方的叶肉细胞排列变得更加紧密,细胞壁似乎也增厚了一丝,呈现出一种淡淡的、近乎透明的琉璃质感。
“结构强化……是为了承受更高的能量负荷吗?”他记录下这一发现,并开始测量这片叶子与其他叶片的平均厚度和韧性差值。
上午 · 跨界知识整合
上午的主题阅读,范围进一步扩大。为了理解“星璇点”可能代表的含义,他开始涉猎一些极其冷门甚至被视为“歪理邪说”的典籍。
比如《荒古灵植共生谱》,里面记载了一些上古时期灵植与微小元素精灵共生的猜想;《星辰精魅说》,则认为周天星辰皆有对应精魅,可寄宿于契合的灵物之中;甚至还有一本《微尘洞天论》,提出一粒尘埃亦可蕴藏世界的疯狂设想。
这些典籍大多论证粗糙,缺乏实证,但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给云逸带来了不少启发。他不再执着于用现有的、成熟的修真理论去生搬硬套,而是尝试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小星星”身上正在发生的、可能超出常识的现象。
“或许,这并非简单的能量变异,而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的萌芽?”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滋生。
午后 · 能量场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