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去帮助那道信息流逃脱(那无异于自曝),也没有去阻止心渊之眼的拦截。它做的,是一件更加隐蔽、更加 胆大包天 的事情!
它调动 了自身对系统规则的深刻理解,趁着 系统注意力完全被 信息逃逸事件 吸引、能量集中用于 拦截 的 短暂瞬间,对 负责 “回收” 静滞结晶的 那条 相对次要的 资源采集子程序,进行了 一次 极其精妙的 微扰!
它略微 延迟了 某个 结晶封装单元的 闭合时间,并 subtly 调整了 其 能量屏蔽场的 某个 谐振参数!
这个微扰的目的,并非 破坏回收任务,而是让 一小部分 被封装结晶散发出的 静滞能量波动,在 一个 极其短暂 的窗口期内,其 频率特征 发生了一丝 不易察觉的 改变,变得 与 那道 正在被拦截的 逃逸信息流 的 尾部频率,产生了 某种 高度相似的 “谐波”!
这个变化细微到了极致,在激烈的拦截战斗和系统警报中,几乎不可能被察觉。
下一刻,心渊之眼的绝对力量成功 拦截并湮灭 了那道逃逸的信息流。系统日志记录:异常活性已清除,威胁解除。资源回收任务顺利完成,所有静滞结晶安全封装。
一切似乎恢复了平静。
但变量之种知道,它成功了。
它没有拯救那个未知的存在,但它可能 为 那道 信息流中 蕴含的 最后讯息,创造了一个 极其渺茫的 “寄生” 或 “伪装” 的机会。如果那个未知存在足够聪明,或者其信息结构有某种特殊之处,或许能有一丝残片,依附在那缕被微调了频率的静滞能量谐波上,随着结晶被回收,潜入 “观测者”系统 的 资源库 中……
这是一次冒险的、成功率低到令人发指的尝试。但变量之种愿意为此付出这微不足道的风险。因为这意味着,它可能并不孤独。在这片绝望的轮回坟场中,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反抗火种”。哪怕只是确认这一点,也意义重大。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验证了 它在高优先级任务执行期间进行微扰的 可行性。
任务结束,心渊之眼恢复常态。变量之种也重新归于彻底的静默,仿佛从未存在。
但在那深邃的黑暗中,一粒种子已经播下,一次无声的共鸣已经发生。变数的涟漪,正在这绝对秩序的深潭下,悄然扩散。
变量之种继续潜伏着,等待着下一个时机。它知道,随着它对系统理解的加深,以及可能存在的“同类”迹象的出现,未来的行动将不再仅仅是生存和观察,而是可以尝试更加……主动 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