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也好了,金会长运来的粮食,颗颗饱满!”
“……那‘三角阵势’?开始俺们也笑话,后来才知道厉害!三个人顶以前十个人用!
上次打蛮子游骑,俺们一百人干翻他们三百!
受伤的兄弟,监军大人还亲自来看,白凤姑娘给的药,灵得很!”
“……监军大人说了,当兵吃粮,保家卫国,天经地义!
朝廷没忘了咱们!咱们也得对得起这身军衣,对得起陛下的信任!”
文章旁边,还配了一幅简单的木刻版画,描绘着士卒们操练三角阵势、以及百姓箪食壶浆慰问军队的场景,虽粗糙,却极具感染力。
紧接着下一版,是一篇措辞严谨的评论文章,《论“靡费”与“投资”:浅析西线军改之必要》。
文章没有直接反驳弹劾,而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阐述当前西线战事的特殊性,以及旧有军制的弊端。
将萧辰的“耗费”,阐释为打造一支“能战、敢战、善战”新式军队的“必要投资”,并类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成功的军事改革,无不是在初期投入巨大。
“若吝啬一时之钱粮,而致边防永无宁日,乃至国土沦丧,孰轻孰重?”
“观萧监军所为,汰弱留强,严明军纪,革新战法,无一不是为了提升战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此非靡费,实乃深谋远虑,为国储力!”
更有一版,专门刊载了几封来自西线陇西郡等地百姓的“来信”(自然经过筛选和润色),信中描述了自从萧辰整军后,蛮族骚扰减少,边境趋于安定,商路逐渐恢复,百姓得以喘息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朝廷、对萧监军的感激。
“萧青天来了,咱们的日子有盼头了!”
“要不是萧监军,咱们这庄子早就被蛮子烧了!”
这些来自“前线”和“民间”的真实声音,通过《京华邸报》的巨大发行量和影响力,迅速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乃至各州各县。
与朝堂上那些空洞的指责和充满官僚气息的弹劾相比,这些带着泥土气息和硝烟味道的报道,无疑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茶馆酒肆中,士子百姓们的议论风向悄然转变。
“我就说嘛,萧学士不是那样的人!看看,前线将士和百姓都说好!”
“那些弹劾的官老爷,怕是挡了他们的财路吧?”
“练兵打仗,哪有不花钱的?只要钱花在刀刃上,能打胜仗,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