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为首的何超微微一笑,随后从文件夹中取出一份盖有中组部公章的红头文件——协助调查令。

坦白说,这种调查令他还是头一次见到。

当初他晋升时,中组部也曾派人考察,接触了哪些人他并不清楚,但最终无人提及这份调查令的存在。

足见对祁同伟此次调查的重视程度,不过也难怪,公安系统的职位毕竟特殊,调查规格自然不同。

于是他神色郑重地点头应道:“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几人点头示意。

祁同伟晋升程序的第一步,便在京城悄然展开。

此时,骆山河心中也充满好奇——他们究竟想了解什么?

“骆部长,您与祁同伟共事期间,他的工作状态如何?在调查活动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能否谈谈?”

骆山河略作思索,便径直回答:“祁同伟同志是在我们抵达绿藤的第二天,由组员钟小艾邀请加入协助工作的。

他们是校友,而祁同伟身为公安厅长,参与后极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抵达首日,他就组建了专项调查小组,所有关键线索都由他提供,最后的重要突破也是他亲自带队完成。

从这些表现看,他确实是位出色的警察,无论是指挥能力还是侦查经验都十分丰富,这也是我最终邀请他加入的原因。”

为首者边听边在纸上记录细节,继而追问:“这次随行来京的王政,是否与祁同伟有过接触?”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案件背后是否存在隐情。

此事关系重大,他们必须排除所有可能性,确保调查万无一失。

对祁同伟而言,这是对他工作能力与道德品质的考察。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这属于关键人员的把控。

组织程序里,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只有确保人员纯洁,组织才能彻底放心。

政治上的竞争是被允许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但达到某个层级之后,就不被允许了。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此时的他们已是特殊的存在,是关乎整个国家的关键。

若因个人问题导致王政下台,

那么即便祁同伟再出色,也没有晋升机会,

这是规则。

虽然许多竞争背后各有目的,但有一个大前提:

必须有正当理由;没有正当理由,

就是乱政,就是个人主义。

所以,这个问题表面上在询问两人的交集,

实际上却在探究一点:

祁同伟是否另有想法。

此时骆山河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祁同伟的前途,

但骆山河本人却毫不知情。

“祁同伟在抓获首犯高鸣远之后,第一时间移交给我们,

随后便离开了。

之后我们调配的审讯人员,

都是从异地调来的,相关档案

全部保存在督导组,你们可以随时查阅。

最后牵出王政时,是我通知的祁同伟,

并请他带队执行抓捕。

当时我确实存有私心。

他帮了这么大忙,不给他一点功劳,

说不过去,所以这个任务就交给他了。

两人的接触仅此而已。”

骆山河的回答堪称标准答案。

他避开了所有陷阱,没有完全否认两人的接触。

毕竟祁同伟与王政同在一省工作,祁同伟又协助督导组办案,

两人不可能毫无交集,这是事实。

骆山河并未多想,只是实话实说。

在这种时刻,唯有实话才能规避风险。

听到这里,何超点了点头,

继续在纸上记录。

这一点极为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

他们这个访问组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弄清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