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也点头道:“是的,两条路径的理论框架我们已经提出,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修行方法,如何构建对应的法术模型,这需要极其深厚的魔法结构学功底。在这方面,您才是专家。”
她目光灼灼地看着卡尔文:“我们需要的,是一座桥梁,一个能将理论与现实连接起来的工程师。卡尔文导师,您愿意成为这座桥梁吗?”
卡尔文看着眼前两位年轻人清澈而充满信任的眼睛,胸腔中一股热流涌动。曾几何时,他沉迷于力量的提升,却忘记了探索魔法本质的初心,差点在歧路上万劫不复。而现在,他不仅得到了救赎,更找到了真正有价值的新方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荣幸之至!”卡尔文挺直了腰杆,眼中重新燃起年轻时那种纯粹的研究热情,“我对传统的魔法结构了如指掌,结合你们的新理论,一定能设计出最优化、最安全的修行方案和法术模型!”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成了三人不知疲倦的工坊。
林可负责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建模,她强大的逻辑思维和来自现代科学的认知范式,不断为研究注入新的灵感。杨华则作为“感知校准器”,利用他与信息海的共鸣,验证每一个理论推导是否正确触及了本质,并感知着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而卡尔文,则发挥他数十年积累的深厚功底,将那些抽象的理论一点点转化为具体、精密、可实现的魔法结构。
争吵是难免的。林可追求理论的绝对自洽和模型的极致效率,有时会提出一些在卡尔文看来“过于激进”、“违背魔法美学”的结构。而卡尔文基于传统经验提出的“稳妥”方案,又时常被林可指出存在“能量冗余”或“逻辑闭环不完整”。杨华则常常在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时,通过实际的感知调和,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这个过程充满了思维的碰撞,但也正是在这种碰撞中,火花四溅,真理的面貌愈发清晰。
终于,在第七天的黎明,第一缕阳光透过水晶窗洒入实验室时,他们的首个合作成果诞生了。
那是一个结构极其精巧、复杂程度却出乎意料低的复合法术模型。它核心借鉴了林可的量子观测原理,外部结构由卡尔文优化到近乎艺术的简洁,而内在的能量引导回路,则融入了杨华对信息海涟漪的感知特质。
“成功了……”卡尔文看着悬浮在三人中央那个稳定旋转、散发着微弱但清晰波动的淡蓝色光球,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这个光球的大小不过拳头,散发出的魔力波动微弱到几乎难以察觉,但它代表的意义却无比重大。
林可飞快地检查着最终的数据记录,脸上洋溢着巨大的成就感:“理论输出稳定,能量消耗仅为传统探测术式的百分之一,信息反馈维度……十七个主要维度,四十九个子项!完美!”
“它很……温和。”杨华闭眼感知着,脸上露出微笑,“就像投入水中的一颗小石子,激起的涟漪轻柔而广阔,不会伤害到任何东西。”
“我们来命名吧。”林可看向两位同伴。
“它基于你们的理论,是你们指明了方向。”卡尔文由衷地说。
杨华笑了笑:“它是我们共同的孩子。”
林可想了想,光笔在实验日志上写下名字——“量子信息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