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之外的风波,并未能穿透那层由理性与秩序构筑的无形壁垒。公告栏前传统丹师们的愤怒、质疑乃至崩溃,对于沉浸在构建新体系浪潮中的真理学宫而言,不过是远方的些许杂音。真正的风暴,正在学宫核心区域的实验室与工坊内酝酿,一场旨在彻底颠覆“丹道”认知与实践的工业革命,已然拉开序幕。
林可的专属实验区,如今已被扩建并正式命名为“丹道理性重构中心”。相较于之前侧重于解析的实验室,这里的空间更为开阔,风格也愈发趋向于冷峻的实用主义。银灰色的合金墙壁反射着恒定符文光源的柔和白光,多种前所未见的、由精密符文与灵晶、特种金属结合的大型装置部件,正在数只自动化符文机械臂的操控下,进行着紧张的组装与调试。空气中弥漫着灵能运转的嗡鸣、金属细微的碰撞声以及一种专注于创造的独特气息。
陆明、陈晓等几位核心弟子,身着统一制式的素白工袍,袍角绣着一个由圆规、矩尺和书籍构成的徽记——真理学宫“格物院”的标识。他们穿梭于各种半成型的设备之间,或记录数据,或协助调试,每个人的眼神都明亮而专注,不见丝毫外界传闻中的慌乱与不安,只有一种参与伟大创造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中心最显眼的位置,立着一面巨大的光幕,其上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动着复杂的三维结构图、能量流方程以及数以万计的符文组合。林可站在光幕前,身形依旧略显单薄,但那双透过镜片凝视着数据流的眼眸,却仿佛蕴藏着足以重构世界的力量。
“初步的解析工作,证明了传统丹道在能量利用和杂质控制上存在根本性的、系统性的低效与缺陷。”林可的声音平静地在开阔的空间内回荡,清晰地将每一个字送入弟子们的耳中,“但这仅仅是认知的第一步。要将认知转化为生产力,满足学宫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从根本上瓦解旧体系的根基,我们需要的是规模,是效率,是绝对的可控性与复现性。”
她的指尖在光幕上划过,一个古朴、厚重、带着神秘纹路的三足丹炉三维模型被勾勒出来,悬浮在一旁。
“传统丹炉,”林可语气平淡,如同在点评一件博物馆里的古老器物,“其设计哲学基于一种模糊的‘混沌调和’理念。它试图创造一个包容性的‘场’,依靠炉壁材质、符文以及炼丹师的精神引导,去‘感悟’和‘顺应’药性的变化。其优势在于对复杂系统有一定的包容度,但其致命的弱点在于,整个过程建立在无数不可控的变量之上——火候的感知、手诀的力度、甚至炼丹师当日的心境,都成为影响成丹品质的‘黑箱参数’。结果充满了随机性与不确定性,所谓的‘极品丹药’,更多是运气与大量失败堆积下的偶然产物。”
随着她的解说,丹炉模型旁边浮现出大量标注着问号和波动范围极大的参数区间,形象地展示了其“黑箱”特性。
“我们需要的,不是这种依赖于个体经验和运气的‘偶然艺术’。”林可的声音陡然变得锐利,“我们需要的是‘必然的科学’。是摒弃这种模糊的‘场’思维,转向精确的‘单元操作与控制’思维。”
话音未落,她挥手抹去了丹炉模型。光幕中央,一个结构极其复杂、充满几何美感与金属冷光的庞大装置三维设计图,如同沉睡的机械巨兽般缓缓旋转,呈现在众人面前。它由多个模块化的单元组合而成,管道交错,符文密布,与其说是丹炉,不如说更像一座微缩的现代化工工厂的核心反应装置。
“这是我设计的,‘恒温恒压灵能反应釜’系统。它将彻底取代丹炉,成为真理学宫丹药制备的核心。”
弟子们屏住呼吸,目光死死锁定在那精妙绝伦的设计图上。那反应釜主体是一个垂直放置的圆柱形容器,外壳呈现出暗蓝色的金属光泽,材质并非凡铁,而是学宫工坊部最新冶炼成功的“导灵合金”,内部蚀刻着肉眼难以分辨的微观能量回路。
“看它的结构。”林可放大反应釜的剖面图,“夹层设计,内壁铭刻的是‘绝对均衡温场符文阵列’,由一千零二十四个独立的微型灵晶节点构成,每一个节点都可以独立精确调控温度,确保反应釜内部任意空间点的温度波动,稳定在正负零点零五度之内。”
“零点零五度……”陈晓下意识地重复,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这对于动辄以“文火慢炖”、“武火急攻”来区分,温差动辄上百度的传统炼丹而言,简直是神话般的精度!
“外壁则是‘多维动态压力稳定阵列’,”林可继续解说,光幕上显示出压力调控符文的能量流示意图,“它能实时感知内部压力的微小变化,并通过反馈调节灵能输出,将压力稳定在设定值的万分之五误差范围内。温度与压力,是化学反应,包括灵气参与下的能量物质转化的两大核心物理量,必须绝对可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后,她切换视图,展示反应釜内部。核心是一个结构精巧无比、由数片奇异螺旋叶片构成的“灵枢搅拌器”,其轴心连接着一颗散发着柔和白光的“灵枢晶核”。
“此搅拌器,并非凡物。它由‘灵枢晶核’驱动,可进行无级变速与多轴复合运动。其叶片不仅实现物理搅拌,更关键的是,它能释放出特定频率与波形的‘结构调和灵波’,从分子乃至灵气粒子层面,促进反应物的均匀分散、能量传递与有序结合。这,将替代传统炼丹中依赖‘手诀’引动的、效果难以量化的所谓‘药性调和’。”
搅拌器的设计本身就充满了科学与符文学结合的美感,确保釜内流体达到理想的混合状态,无任何死角。
“原料入口,连接全自动精密称量与预处理单元,确保每一种原料的投入量精确至毫厘,纯度经过预筛选。”
“反应过程中,通过内嵌的‘微观灵析之眼’与‘灵流传感探针’,实时监测反应体系的物质组成、形态变化及灵气流转态势,所有数据实时反馈至主控符阵,形成闭环控制,自动微调参数。”
“产物出口,直接对接我们已经验证成功的‘灵能雾化干燥成型塔’与‘自动分装封装灵械’,实现从反应完成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
一整套流程,行云流水,精准高效,彻底将“人”的因素从核心制备环节中剥离。这已经超越了“炼丹”的范畴,这是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的“丹药工业生产系统”!
“老师……这……这等造物,真的能……能实现吗?”一名弟子结结巴巴地问道,眼前的设计图超出了他想象力的边界。
“设计理论已通过‘太虚演算符阵’亿万次推演,确认无误。”林可的语气依旧平稳,“所需材料,学宫工坊部已攻克关键技术。构装与符文铭刻,正在同步进行。这不是幻想,而是即将成型的现实。”
她的目光投向中心区域那片正在被紧密组装的核心区域,那里,反应釜的雏形已然显现。
“然而,再精妙的器械,也需灵魂驱动。”林可话锋一转,光幕上的设计图被一份结构严谨、条目清晰的文档所取代,标题为——《科学辟谷丹标准化操作手册(真理学宫丹道理性重构中心制定 - 版本一点零)》。
“这,便是其灵魂。”
弟子们好奇地围拢过去,仔细阅读手册内容。只看了几行,他们便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手册中,没有任何关于“心随意动”、“火候纯青”的感性描述,充斥眼帘的,全是冰冷、精确、不容置疑的数字与指令:
【原料预处理规范】
· 黄精草(干品,要求灵气饱和度不低于百分之八十五):投入第三型灵能粉碎单元,粉碎粒度要求,通过一百目标准灵筛者占比不低于百分之九十五。
· 灵谷米(需三年生以上,胚芽完整率不低于百分之九十):投入第五型脱壳研磨一体灵械,所得粉末细度指标,九成物料颗粒径不大于五十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