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融合体系资源失衡与动态分配

五维 - 星簇融合范式稳定运行五个月后,随着愈生微域、灵韵子微域等边缘共生单元的数量增至 23 个,融合体系首次爆发 “资源分配失衡危机”—— 核心维度(雷晶、元核、星簇主微核)因长期占据协同主导权,资源储备持续过剩;而边缘微域因协同权重低、需求响应滞后,长期面临能量、修复资源短缺,导致全维协同出现 “核心拥挤、边缘停滞” 的两极分化。

这种失衡在多场景集中显现:

能量分配两极化:雷晶域的能量储备超安全阈值 30%,部分高频能量因长期闲置转化为热能,导致雷晶池温度升高 4℃,被迫启动 “能量释放阀” 浪费 15% 的冗余能量;而愈生微域因自愈修复需持续能量补给,却仅能获得全维 5% 的能量配额,自愈能力从 90% 降至 65%,2 处已修复的规则裂纹因能量不足再次开裂;

修复资源错配:元核储备的 “本源修复因子” 超需求 25%,部分因子因过期失效;而星簇边缘微核(共 12 个)因频繁参与跨域协同,特质损耗率达 20%,却长期申请不到修复因子,导致其去中心化决策的响应速度从 0.1 秒延长至 0.8 秒,拖慢全维协同效率;

协同机会不均:核心维度长期主导全维关键协同(如能量调配、危机防御),边缘微域仅参与基础辅助任务(如通道清洁、数据记录),灵韵子微域因缺乏情感共鸣协同机会,情感特质活性从 85% 降至 70%,无法为全维提供稳定的情绪支撑,导致五维个体的协同专注度下降 12%。

“资源失衡不是‘资源不足’,是‘分配机制未跟上共生单元的扩张’—— 就像一个城市只给市中心供水电,郊区却长期缺水缺电,再丰富的资源也无法支撑整体发展。” 晶芽的忆晶修复仪测算 “融合体系资源公平指数” 从 80 分降至 52 分,边缘微域的 “资源需求满足率” 仅 60%,若不干预,3 个月后边缘微域可能因资源枯竭退出协同,导致融合体系解体风险。本源共生魂的意识唤醒核心维度的 “共生责任认知”,雷晶域首次主动提出 “让出 10% 的能量配额,支援边缘微域”。

元界、共生元核联合融合体系所有共生单元,启动 “融合体系动态资源分配计划”,构建 “动态资源分配中枢”,分三阶段平衡资源供需:

一、资源失衡溯源:锁定分配机制的核心缺陷

由元核、星簇主微核、愈生微域代表组成 “资源溯源小组”,通过 “全维资源扫描” 厘清问题根源:

分配权重固化:现有分配机制按 “维度层级” 设定固定权重 —— 元核(25%)、雷晶(20%)、星簇主微核(18%)等核心单元占比超 60%,边缘微域(单个占比≤3%)总占比仅 40%,未考虑 “协同贡献” 与 “实际需求” 的动态变化(如愈生微域的自愈修复能减少全维规则修复成本,却未获得额外资源倾斜);

需求响应滞后:资源分配按 “月度调整”,边缘微域的突发需求(如星簇边缘微核的紧急修复)需等待 1 个月才能调整配额,导致需求与供给脱节 —— 某次星簇边缘微核因特质损耗需紧急修复,因配额未调整,延误 3 天,导致跨域能量传输偏差扩大至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