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维生态协同枢纽:构建 “多元一体” 的协同核心
研发 “全维生态协同枢纽”,整合 “数据整合、资源调度、协同联动” 三大功能,打破碎片化壁垒:
硬件层面:枢纽由 “跨生态数据融合舱”“全局资源调度模块”“协同响应联动层” 三部分组成 ——
跨生态数据融合舱:
制定 “全维数据标准体系”:统一数据采集格式(如能量参数均用 “单位时间传输量”,特质参数均用 “活性指数 + 波动范围”),开发 “数据自动转换插件”,将现有各小生态的历史数据按新标准转换,转换效率达 95%;
小主,
搭建 “实时数据共享链路”:在各小生态数据库与中枢数据库间建立加密链路,数据同步延迟从 30 秒缩短至 0.5 秒,同步率要求≥90%,核心数据(如能量储备、特质活性)需 100% 同步;
设立 “数据隐私分区”:为小生态保留 “核心隐私数据区”(如特质进化逻辑、原生修复技术),仅开放 “协同必需数据”(如实时能量需求、防御状态),兼顾共享与自主;
全局资源调度模块:
建立 “全维资源图谱”:实时标注各小生态的资源储备(能量、修复因子、特质材料)、资源需求、闲置资源,通过 AI 算法生成 “资源优化方案”—— 如合并星絮与风旋的重叠能量网络,保留主网、拆除副网,将闲置的 15% 能量储备调配至星簇边缘微核;
推行 “资源共建共享”:对修复站、能量补给站等基础设施,按 “服务范围全覆盖、无重叠” 原则重新规划,由多生态联合建设(如愈生 + 韧壳共建 “综合修复站”),建设成本与使用收益按贡献比例分配,资源闲置率降至 10% 以下;
协同响应联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