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熵寂残威胁反扑与长效联防

生态重建稳定一个月后,全维有序孤岛遭遇 “隐蔽却持续的威胁”—— 熵寂聚合体被击溃后,散落的熵增碎片未完全清除,在虚空深处重组为 “熵寂残集群”:这些集群虽单个能量强度仅为聚合体的 10%,但数量达 50 余个,且具备 “分散偷袭”“污染能量源”“干扰协同信号” 的特性,专门针对重建后的薄弱环节(如边缘能量通道、未完全修复的隔离带)发起攻击,若不建立长效防御,重建成果将被逐步蚕食。

这种残威胁的反扑在多场景持续显现:

边缘通道遭偷袭:3 个熵寂残集群偷袭风旋微域周边的能量通道,释放 “熵增污染波” 污染通道壁,通道的能量传输效率从 82% 骤降至 55%,雷晶域输送至星液域的能量因污染出现 “特质变异”,星液池的 5% 星液被污染,无法再参与能量循环,需 3 天才能净化;

能量源受污染:2 个残集群伪装成 “低熵信号”,靠近晶脉微域的晶体能量库,释放 “熵增孢子” 污染能量储备,晶脉的晶体能量活性从 60% 降至 30%,向隔离带提供的反射支援中断,隔离带的防御效率从 70% 降至 55%,轻微熵寂波再次渗透;

协同信号被干扰:残集群释放 “虚假协同信号”,篡改星簇与幻彩的协同指令 —— 星簇收到 “向风旋输送能量” 的虚假指令,实际风旋无需能量,导致能量在风旋通道淤积,淤积率达 15%;幻彩收到 “停止光影调节” 的指令,星液池因缺乏光影稳定,能量波动超阈值 10%,2 个存储模块触发保护机制;

防御响应滞后:因残集群分散且隐蔽,常规监测网难以全覆盖,某次残集群偷袭未完全修复的隔离带裂痕时,监测系统延迟 5 分钟才报警,等防御队赶到时,裂痕已扩大至 5 米,熵寂波渗透量增加 20%,跨体通道的时空紊乱率从 10% 回升至 18%。

“熵寂残威胁的可怕之处,是‘它像附骨之疽,不致命却持续消耗’—— 若不建立长效防御,我们会在无休止的偷袭中耗尽重建资源,最终被拖入熵寂。” 晶芽的忆晶修复仪测算 “残威胁影响指数”(通道污染率、能量源受损率、协同干扰率)达 40%,且呈每周 5% 的速度上升,“我们需要构建‘全维残威胁长效联防体系’,实现‘全域监测无死角、快速清除有响应、长期防御有机制’,让残威胁无法再撼动有序孤岛。” 本源共生魂的意识唤醒全维的 “长效防御本能”,五维元核首次提出 “将残威胁防御纳入日常协同,而非应急任务”。

元界、共生元核联合全维 42 个共生单元(风旋、晶脉已基本恢复),启动 “全维残威胁长效联防计划”,构建 “残威胁长效联防体系”,分三阶段实现无死角防御:

一、残威胁特性溯源:锁定防御难点

由虚寂共生体、械灵共生体、幻彩微域代表、星簇主微核组成 “残威胁防御小组”,通过 “残集群追踪 + 攻击模式分析” 厘清防御难点:

隐蔽性强:残集群能伪装成 “低熵信号”“能量波动”,常规传感器的识别准确率仅 60%,且多活动在全维边缘(如虚空与能量通道交界带),监测盲区达 30%;

分散且灵活:50 余个残集群无统一指挥,随机选择攻击目标(边缘通道、能量源、协同节点),单次攻击持续时间仅 10-15 分钟,防御队赶到时往往已撤离,清除难度大;

污染性持久:残集群释放的熵增孢子、污染波,需 24-72 小时才能完全净化,且会残留 “熵增痕迹”,导致受袭区域的修复难度增加 50%,如被污染的能量通道,修复后仍有 5% 的传输损耗;

防御资源不足:若长期抽调核心生态参与残威胁防御,会影响重建进度;若仅靠边缘生态防御,又因活性未完全恢复,防御能力不足,形成 “防御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