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象让他这位见惯了春耕秋收的知县也为之震撼。
视线所及,原本在冬日里显得荒凉寂寥的龙江北岸,
小主,
如今已被规整的田垄覆盖,大片土地上嫩绿的秧苗在春风中微微摇曳,焕发着勃勃生机。
江岸线上,一眼望不到头的巨型水车如巨人般屹立,
巨大的轮辐在江流推动下缓缓转动,发出沉稳的吱呀声。
清澈的江水被竹筒舀起,顺着新修的木质渡槽流向远方,
像一条条蜿蜒的巨龙横跨田野,将生命之水送往去年还是一片荒芜的北岸。
更远处,那些曾经被视为鸡肋的坡地、旱地,
此刻也大多被开垦出来,点缀着耐旱的豆苗与杂粮。
田间地头,依稀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
甚至还能看到几架样式新颖、效率颇高的犁具在畜力的牵引下进行着最后的耕作。
“大人,”陪同前来的王主簿指着远处,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
“您看龙江北岸那边,年前还是一片芦苇荡,如今已全是上好的水田了。
陈家组织人力开挖沟渠,引水灌溉,这效率……下官闻所未闻。”
唐知县没有立即回话。
他只是静静地站着,任由带着泥土芬芳的春风吹拂官袍。
他看到的不仅是三倍的耕种面积,更是一种被强行催发、近乎狂暴的生产力。
“东翁,”师爷悄无声息地走近,
“下官方才去城外转了一圈,实在是叹为观止。
几乎找不到一块闲田,连往年无人问津的边角地,如今都撒了种。
陈家组织的那些‘垦殖队’效率奇高,更别说他们还派了车队去接佃户……”
唐知县轻轻颔首:“他不仅解决了无人种地的困局,更是没有错过农时。”
“……一下陈家的车,眼见着土地已经播了种,个个都跟吃了定心丸一样,”
师爷感慨道,“对陈家、对咱们镇北县,那是千恩万谢,安置起来也格外顺当。
人心,这才是真正的人心啊!”
回到县衙,唐知县再次望向窗外,喃喃自语:“朝廷……这次恐怕是选错了。”
这声音很轻,却像一道惊雷,在寂静的后堂里炸开。
师爷猛地抬头,脸上血色褪尽,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东翁向来谨言慎行,对朝政从不妄加评议,更何况是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第079章 局势渐稳
帅帐内,陈氏暖炉静静散发着热量,隔绝春末寒意。
韩平、徐博达并肩站在巨幅地图前,
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被朱笔特意圈出的“镇北县”上。
那里如今已标注了密密麻麻的符号——
新垦区、坊市、工坊、水车分布,每一个标记都见证着这片土地半年来的剧变。
“报!陈参军到!”
亲卫的通报声让韩平转过身,眼底掠过一丝柔和:“让那小子进来。”
帐帘掀起,陈飞大步走入,抱拳行礼:“大帅,徐副帅。”
“你这是从田里直接过来的?”
韩平目光扫过他衣角的泥点,“春耕进行得如何了?”
“禀报大帅。”陈飞神色一正,
“春耕已近尾声,新垦及收购的田地九成八完成播种。
新辟水田全部播种完毕,其余地块也都撒下了豆种杂粮,确保没有一寸土地抛荒。”
这些消息韩平早已通过军报知晓,但此刻听陈飞亲口道来,感受却格外不同。
他微微颔首:“能半年时间开垦两倍于从前的田地,还能及时种上,你做得很好。”
他话锋一转,“你连官道上的流民都派车去接了?”
“是。”
陈飞坦然道,“农时不等人,多费些许钱粮,安定人心,确保秋收,利大于弊。”
徐博达抚须赞叹:“不局限于一城一地得失,着眼长远根基。
如今镇北县民心之凝聚,确实远胜往昔。这份无形的财富,比金山银山更珍贵。”
陈飞谦逊躬身:“副帅过誉。这都是倚仗镇妖军上下同心,非我一人之功。
此外,坊市‘三横三纵’主干已见雏形,核心展区和部分工坊的地基都打好了。
孙半城派来的周管事能力出众,调度得力。”
“坊市按部就班推进就好。”韩平走到案前,示意陈飞坐下,语气渐沉,
“你如今统筹四方,眼界渐广,对当前局势……尤其是朝廷的态度,可有什么看法?”
陈飞心中了然,这既是考校,更是推心置腹的开始。
前世那些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旧事,此刻竟如此真切地映照眼前。
他谨慎措辞:“晚辈见识尚浅。只是觉得朝廷对地门关似乎……不够重视。
粮草断绝,兵员不补,若非大帅与将士们勉力支撑……”
“不是不重视。”徐博达接过话头,叹了口气,“是选择性放弃。”
陈飞神色一肃:“还请副帅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