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种子

他继续往下读。

报告的作者,署名为“一个路人”。

他没有进行任何空洞的吹捧,而是以一种极其严谨、极其专业的笔触,对周宇论文中的每一个核心假设、每一个数学模型,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他指出了周宇在推导某个公式时,一个被忽略的、微小的误差,并提出了修正方案。

他引用了另外三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神经科学、拓扑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前沿成果,为周宇的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跨学科的支撑。

小主,

他甚至……在报告的最后,用整整十页的篇幅,推演出了一个基于周宇理论的、可行的实验验证方案!

周宇越看,越是心惊。

这个“路人”,不仅完全理解了他的理论,甚至……比他自己,看得更深、更远!他提出的那个实验方案,精妙绝伦,是周宇自己都未曾想到的!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心得”了,这是一篇……足以在学术界引起地震的、顶级水平的评论文章!

周宇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这份报告,每一个字,每一个公式,都像一道温暖的电流,涌入他那颗早已冰封的心。

他第一次,感觉到了被理解。

他第一次,感觉到了被尊重。

他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那些孤独的、不被认可的探索,是如此的有价值。

他对这位素未谋面的“路人”知音,产生了强烈到极致的好奇。

他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能如此精准地理解自己?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滨城。

一家名为《前沿科技》的权威媒体网站上,悄然发表了一篇名为《被遗忘的基石:重探“量子生物信息论”的颠覆性价值》的深度文章。

文章的作者,同样是“一个路人”。

文章的核心观点,与那份报告如出一辙。

它用更通俗的语言,向大众科普了周宇那篇被遗忘的论文,并预言,这项理论,将在未来的十年内,彻底改变生物制药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

这篇文章,虽然小众,但在顶尖的科研圈子里,却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一些年轻的学者,开始重新翻出周宇的那篇论文,进行研究。

“周宇”这个名字,和他那惊才绝艳的技术才华,第一次,微弱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