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所思,实乃妙想!”蔡琰盈盈一拜,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与跃跃欲试,“音律之道,亦可载道,亦可鼓气!臣妾愿尽力一试!”
自那日后,蔡琰除了每日固定为陛下抚琴,其余时间几乎全身心投入了这首旷古未有的“军歌”创作之中。她多次求得陛下允许,悄悄前往羽林校场远处观摩。
她看到那些士兵在严苛训练中咬紧牙关,汗流浃背;看到他们因一个动作不标准而被呵斥,却一次次倔强地重复,直到完美;更看到了那个小小的身影,始终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以惊人的意志力坚持着每一个动作,那单薄却异常坚定的背影,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里。
而当那日,她听到一千三百条汉子爆发出“为大汉战、为天子战”、“不愿意!”那震天动地的怒吼,听到陛下那番将“忠君爱国”与“守护自身”完美融合、彻底点燃士卒灵魂的演讲时,蔡琰只觉得脑海中仿佛有惊雷炸响,无数激昂的音符、磅礴的旋律如同决堤江河,汹涌而出!
灵感来了!
她几乎是跑着回到兰台令史衙署的,甚至来不及平息急促的呼吸,便扑到琴案前,抓起纸笔,开始疯狂地记录、勾画、试弹。最初的旋律带着震撼下的颤抖,却充满了原始而强大的力量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她很快冷静下来,深知如此重大的创作,绝非一人一时之功可尽善尽美。她立刻带着最初的灵感草稿,去寻她的父亲,音律大家蔡邕。
蔡邕初闻女儿要创作“军歌”,亦是愕然。但当他听完蔡琰激动的阐述,看了那潦草却气势初显的旋律片段,尤其是听到这是陛下的旨意,旨在凝聚新军之魂时,这位老臣和大儒的心也被点燃了!
父女二人立刻闭门不出,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蔡琰的灵感奔放、充满激情与冲击力,而蔡邕则以其深厚的功力和对礼乐的理解,为之规范结构、丰富和声、锤炼细节,使其在狂放之余更添庄重与威严,真正具备“大国之音”的底蕴。
他们反复推敲,每一个音符、每一处节奏都力求完美。蔡邕时常抚琴试奏一段,摇头沉吟,然后与女儿激烈讨论;蔡琰则会提出更大胆的节奏变化,试图将那校场上感受到的排山倒海之力融入曲中。
在这个过程中,蔡邕和蔡琰都清晰地意识到,他们正在创作的,绝非一首普通的乐曲。它凝聚着天子的心血、新军的魂魄、乃至一个时代强音的希望!其艺术成就与历史意义,或许真的将超越《高山流水》,成为他们父女生平最巅峰的杰作,足以名垂青史,万世传颂!一想到此,二人心中对天子的知遇之恩和提供如此创作机遇的感激之情,便难以言表。
十数个日夜的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修改完善,这一日,一曲终了,蔡邕放下按在琴弦上的手,与女儿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动与肯定。
“成了!”蔡邕长吁一口气,胡须微颤,“此曲,可称《汉风烈·龙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