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后,刘协的目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与期待,落在了年仅十二岁的诸葛亮身上。虽然年幼,身穿普通的儒生服,却已显露出不凡的沉稳与气度,眉清目秀,眼神清澈而深邃,举止从容不迫:“孔明,一路从琅琊奔波至此,辛苦了。你便在长安安心住下。日后,你便随朕左右,观摩政事,可好?”
诸葛亮虽然年少,却毫无怯场,他上前一步,恭敬地行了一个标准的揖礼,声音清朗如玉,条理清晰:“小子诸葛亮,拜谢陛下天恩。离乱之世,得蒙陛下庇护,与叔父得以安身,亮感激不尽。能随侍陛下左右,聆听教诲,观政学习,实乃亮莫大之荣幸。亮虽年幼学浅,然定当勤勉用功,不负陛下期许。”
看着这位未来的卧龙先生,如今还是个乖巧聪慧、礼仪周全的少年。
二月初八:庞公携侄,凤雏来仪
就在诸葛亮抵达的三天后,一位关键人物也到了。荆州隐士庞德公,带着他的侄子,年仅十四岁的庞统,翩然而至。而庞统则如其历史记载,面容.......呃呃有些朴实。
接见之时:“朕于长安,亦闻荆襄有一神童,今日一见,果然……气度非凡。”
庞统听到天子亲口说出自己的名号,微微一怔,反而目光灼灼地看向刘协,开口问道:“陛下谬赞,小子愧不敢当。然小子尝思,世间有‘名’者众,有‘实’者亦不少。然名实相符者,寥寥无几。不知陛下身为天下之主,如何看待这‘名’与‘实’?又如何确保麾下文武,乃至这朝廷政令,皆能名实相符?”
此言一出,旁边的庞德公微微蹙眉,似觉侄儿过于锐利失礼。然而刘协却不以为忤,反而眼中露出欣赏之色。好个庞士元,果然锋芒毕露,上来就直指核心。
刘协略一思索,正色答道:“士元此问,甚好。名者,如同朕这未央宫殿门之上的金匾,光彩夺目,天下可见,可引四方贤士来投,可安万民之心,此乃‘大义’之所在,不可或缺。实者,如同支撑这偌大宫室的梁柱与地基,深埋于下,默默承载,确保宫室历经风雨而不倾颓。此乃百姓之安,官吏之廉。”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若有名无实,则如以彩纸糊宫室,看似华美,一阵风雨便轰然倒塌,徒留笑柄。若有实无名,则如夜行锦衣,虽有其实,却难显其华,易被尘垢遮掩,难以汇聚天下之力。故朕所求,乃是名实相符!既要有煌煌大汉之天威正名,更要有泽被苍生之仁政实绩。譬如士元你,”刘协目光直视庞统,“虽有‘凤雏’之盛名(庞德公所赐),享誉荆襄,但若无法以真才实学辅佐朕安定天下,拯民于水火,这名号也不过是镜花水月,转眼即成过眼云烟。反之,若你有安邦定国之能,即便无名,朕亦当掘地三尺,将你找出,委以重任!使汝之‘实’,配得上朕所赐之‘名’!”
庞统听完这番深入浅出的论述,他深深一揖,语气诚恳了许多:“陛下之言,真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小子受教了!以往小子确有些恃才傲物,专注于辩名析理,却未深思名实之根本。愿随陛下左右,亲身体验,亲眼见证,陛下如何缔造这名实相符之煌煌盛世!”
刘协见他态度转变,心中大喜,笑道:“好!那从今日起,士元便与孔明一同,为朕之伴读,随侍左右!朕期待你二人他日助朕翱翔九天,清靖寰宇!”
二月十五:子敬入京,献策定基
数日后,风尘仆仆却神态从容的鲁肃抵达长安。他身材魁梧,面容敦厚,举止间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气度。
刘协特在偏殿设茶相待,待鲁肃行礼毕,温言道:“久闻子敬先生高义,今日得见,足慰平生。先生远来辛苦,且先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