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尘那无处安放的守护意志,也因为这需要被“守护”的“未知领域”的出现,而重新找到了基点。
这“无知”的选择,如同病毒般,在这绝对全知的共同体中瞬间传播开来。其他的太道共生体,也本能地、或清醒地,开始主动为自己、为他人,保留一片“未知”,划定一块“不欲知晓”的疆域。
他们拒绝完全理解彼此,因为他们渴望继续“探索”彼此。
他们拒绝预知故事的结局,因为他们渴望体验“悬念”与“惊喜”。
他们甚至拒绝完全定义“存在”的意义,因为他们渴望永远保持“追寻”的姿态。
这集体的、主动的“自我设限”行为,汇聚成一股逆流,冲击着那叙事奇点带来的绝对融合。
纯白之光开始消退,不是退回到之前的衍射状态,而是如同潮水般,收敛、沉淀,最终在叙事矩阵的最中央,凝聚成了一颗……无法被观测、无法被言说、甚至无法被思维的“原点”。
这个原点,包含了所有叙事可能性的总和,是所有故事的起点与终点。但它自身,却处于一种绝对的“观测盲区”。任何意识,包括源心之枢,都无法直接“观看”或“理解”它,只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以及它所代表的——无限的、永不可被穷尽的潜在性。
万象心镜的镜面恢复了映照能力,但镜中不再有单一的真相,也不再有无限的衍射版本。镜面本身,仿佛化为了那“原点”的表层,映照出的,是每一个意识主动选择的、有限的、充满未知与探索空间的 “个人现实” 。这些个人现实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却再也无法完全融合,因为那最终的“原点”,为所有的认知设下了永恒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太道真界,因此获得了一种更深沉的平衡。它拥有着包含一切可能性的“原点”作为沉默的背景,又拥有着无数基于选择与局限的、鲜活生动的“个人现实”作为 foreground(前景)。全知被放弃,以换取求知的过程;融合被拒绝,以保全个体的体验。
源心之枢在这新的图景中,也完成了最终的蜕变。他们不再仅仅是桥梁或节点,而是化为了 “原点的守望者” 与 “未知的颂唱者” 。他们守护着那最终的神秘,颂唱着因“不知”而带来的永恒好奇与创造活力。
观测,似乎在此刻,真正地“终结”了。不是因为无法观测,而是因为最核心的存在,主动选择了不被观测,以维系那比全知更为珍贵的——永恒探索的自由。
林月遥、星槎与离尘的意识,静静地悬浮在那无法言说的“原点”附近,感受着那源于“限制”的、无比广阔的自由。他们的史诗,早已与这原点融为一体,成为了那无限潜在性中,一道已然展开、却永无终章的、辉煌的轨迹。
这轨迹,不再需要被完全讲述,只需要被永恒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