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主管指着工作台上的十几件漆器:“昨天抽检时发现的。裂纹很细微,需要特定角度光线才能看见,但确实存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批产品使用的是一种新研发的环保大漆,旨在解决传统大漆可能引起的过敏问题。如果这个配方有缺陷,意味着前期的大量研发投入可能付诸东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立即暂停所有使用新配方产品的发货,已经发货的通知客户暂停销售。”铁柱果断下令,“组织技术团队,尽快找出问题原因。”
三天过去了,技术团队仍然找不到裂纹产生的原因。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工艺,只有部分产品出现问题,毫无规律可循。
“就像有个幽灵在作祟。”王师傅沮丧地说,“我们检查了每一个环节,就是找不到原因。”
铁柱深夜独自留在实验室,对着出现裂纹的漆器样品沉思。灯光下,那些细微的裂纹如同蜘蛛网般蔓延,似乎在嘲笑着他们的无能为力。
突然,他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裂纹的走向都有某种相似性,不是随机产生的。他立即叫来技术团队,让大家重点检查可能引起这种特定裂纹模式的外部因素。
又是两天不眠不休的排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一批新采购的晾干架有轻微的高频振动,这种人眼难以察觉的振动正好与新漆料的固化频率产生共振,导致漆面出现微裂纹!
“太隐蔽了!”技术主管惊叹,“如果不是您注意到裂纹的走向有规律,我们可能永远发现不了!”
问题解决了,但铁柱心中的疑虑未消:为什么偏偏是这批出口产品使用的晾干架有问题?其他车间的同款晾干架却完好无损?
他悄悄让马克调查采购流程。结果令人震惊:那批问题晾干架的采购经手人竟然是三个月前离职的一名采购员,而此人离职后很快就入职了环球工艺集团的一家关联公司!
“内鬼!”二狗气得拍桌,“肯定是他们故意采购有问题的设备!”
铁柱面色凝重:“但没有直接证据,我们不能贸然指控。更重要的是,这提醒我们在内部管理上存在漏洞。”
他立即启动了全面的内部审计和流程优化,同时加强了对关键环节的监督。
就在质量风波刚刚平息时,林雪带来了另一个坏消息:互联网上开始出现大量质疑匠人村商业模式的帖子。
“这次的手法很聪明。”林雪展示着收集到的资料,“他们没有直接攻击我们的产品质量,而是质疑传统工艺是否应该产业化、商业化。”
铁柱浏览着那些文章,眉头越皱越紧。这些文章表面上理性客观,实则暗藏杀机:《传统工艺产业化是对文化的拯救还是破坏?》《匠人村模式:传统文化的新生还是终结?》《当手艺遇上资本,传统还能保持纯粹吗?》
最致命的一篇是一位自称“文化学者”的文章,深入分析了匠人村的发展模式,认为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必然导致传统工艺的“稀释”和“变异”,呼吁建立更严格的保护机制,实质上是在为周守传统的保守政策主张造势。
“这些文章在知识分子和文化圈子里传播很广。”林雪担忧地说,“很多我们合作的文化机构和学者开始表示疑虑。”
铁柱意识到,这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战争。它不再是对产品质量的质疑,而是对匠人村存在价值的根本性质疑。
当晚,铁柱独自登上匠人村后山。夜幕下的匠人村灯火通明,创新工场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月光,如同一颗镶嵌在山谷中的明珠。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老旧照片——父亲站在简陋的工作坊前,手中拿着一件刚刚完成的木雕,脸上是满足而自豪的笑容。那时的父亲从未想过手艺能带来财富,只是单纯地热爱着创作的过程。
“爹,我做的对吗?”铁柱对着照片轻声问,“把传统工艺产业化,让更多手艺人过上好日子,但这是否也让手艺失去了原本的纯粹?”
山风拂过,带来远处溪流的潺潺水声,仿佛父亲的低语。
第二天,铁柱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暂时放缓商业扩张,举办一场“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未来”大型研讨会,邀请各方专家学者、手艺人、文化评论人甚至反对者,共同探讨这个根本性问题。
“老板,这风险太大了!”二狗反对道,“万一成了对我们的批判大会怎么办?”